top of page

普世基督徒默禱團體(香港分會)
每週教導 - 第四年度
52. 自我認識對抗自我迷戀
我們已經看到自我認識是「觀察思想」的成果。但是,以這種方式使用自我意識以及將注意力集中在「魔鬼」和「自我」的詭計上,具有一種內藏的風險。對真正自我認識的尋求很容易會轉變為一種自我迷戀。我們變得如此著迷於識別我們的「未滿足」生存需求,以及那些引致「魔鬼」並控制我們行為的「傷口...
51. 淨化情緒
格世安在其《第一會談》中引用梅瑟院長回答了他及他的朋友曼努斯關於靈修生活的問題,他說:「我們的誓願目的是為了天主的國或天國。但是,我們的參照點和目標是一顆純淨的心,沒有它,任何人都不能達到我們的目標。」 這顆「純淨的心」正是格世安的老師艾瓦格略在「觀察思想」中的目的,一種在...
50. 隱藏在我們思想中的魔鬼
艾瓦格略在《 實踐》中解釋說:「思想共有八個普遍和基礎的類別,其中每種思想都包括在內。首先是貪食(貪婪),然後是不潔(淫欲)、貪財、悲傷、憤怒、懶惰、虛榮、最後是驕傲。」正如我們將看到的,所有這些思想都是由於我們童年時期的自我創傷造成的,它們實際上或僅在我們看來,是對部分或...
49. 感覺與默禱
儘管我答應要向你介紹一些可能在潛意識層面上影響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的魔鬼,但是花更多的一點時間來了解我們的感覺是不錯的。 實際上,除非某些感覺壓倒了我們,否則我們幾乎不會注意到我們的感受。從青年時代開始,我們就學會忽略和壓抑我們的興奮,憤怒和悲傷。不幸的是,我們將它們存儲在我們...
48. 真實的正念和觀察思想
我們看到了艾瓦格略如何通過知覺和感覺的各個階段概述了記憶演變的進程,它們擴大了慾望,引起了思想並作為結果的行動。他解釋道,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是「觀察我們的思想」,並意識到它們之間的聯繫和關聯。 艾瓦格略並不是在要求我們觀察漂浮在我們思維表面尋常瑣碎的無價值東西。那將是空洞,而...
47. 對給予知覺和情緒關注力的重要性
科學使我們意識到,我們是一個完美整合,相互連接且充滿活力的系統,與寬廣的宇宙整體緊密相連。然而,我們彷彿仍然生活在一個以膚色定義的邊界裡,彼此獨立並與他人和環境隔離。即使在此外在隔膜中,我們也視自己為由身體,思維……等分離的部分所組成,靈性部分有時被完全的忽略。不僅如此,我...
46. 艾瓦格略,默觀導師
現在,我們已經多次在不同的場合遇見過艾瓦格略,他是初期基督徒關於默禱最重要的導師之一。他深深的受到奧力振的教導和靜默主義傳統創始人額我略尼撒的強烈影響。他是若望格世安的導師,因此通過他影響了聖本篤和若望邁恩。 他的兩本最重要的書仍然有英文版本,首先和最重要的是《祈禱篇章》...
45. 默禱的不同類型
有多少種不同的文化就有多少種類型的默禱。默禱根基於集中註意力和開放的覺悟,以及移動默禱是其主要的三個線路,所有這些都是要將對自己的關注轉向並開放我們於一個更寬廣的意識。集中註意力在它們之中扮演著最主要的作用。我們已經看過了它的原因。...
44. 創造的驚奇
我們只能驚嘆於大腦的錯綜複雜性及其與身體/思維 /情感的聯繫。不足為奇的,初期的基督徒們感覺到我們對天主的創造之美所能做出的唯一反應就是驚奇和敬畏,而這是我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都的艾瓦格略(公元4世紀)(Evagrius of Pontus)...
43. 默禱–從左腦思維轉向右腦思維
在過去兩週的每週教導中,我們看到了大腦是一個天賜的工具,它使我們能夠進入我們存有的靈性基礎和神聖現實的更深層關係中。 它的關鍵是要單點關注我們的短誦,即我們神聖的禱詞。其它什麼也不需要。我們看到了它如何引導我們從思考到靜默,從壓力到放鬆,從二元到合一,從而展示了身心是如何的...
42. 為科學與靈修學架橋
在這個階段引用Shanida Nataraja博士在她《幸福的大腦》一書中的話是很恰當的:「儘管直到最近,西方思維才在科學和靈修事項之間劃清界線,但我們正處在一個重大的轉換之中。科學和靈修越來越被廣泛的接納為一個更大整體的兩個互補層面,各自都代表著一個更大現實的相異和局部。...
41. 默禱與大腦
記住榮格在我上週提到的引言中所說的話是重要的:「對於不斷重申的問題『我能做什麼?』,我只有一個答案:『成為你一直以來的樣子』,即成為我們的文明意識存在中失去的完整性,那是一種我們經常不知道,但一直都是的整體。」 我們研究了注意力,即單點聚焦於你的禱詞和短誦,在成為意識到我們...
40. 意義與關係
我們每個人都天生具有深刻的認識,也就是我們生命的意義所在。但是,此意義不是理性思維可以達到的。它只能在默觀祈禱的靜默中被找到。然後,我們通過經驗和直覺的智力來發現此意義,它一直臨在於我們的存有與神聖之愛的合一基礎上。然後,這種經驗知識滲透到我們的整個存有以及與他人和創造界的...
39. 人類對意義的追求
對意義的追求一直是作為人的一個重要層面,但在我們這時代,它似乎已成為更緊迫的追求。儘管我們通過量子物理學家和現代宇宙學家們的眼光看到了宇宙的新視野,在其中,人類與宇宙中正在發生的事情密切相關- 我們的意識已被證明為扮演著一個其不可或缺的部分-...
38. 基督在靈魂中的誕生
在過去的幾周中,我們一直在談論關於認真的操練默禱和默觀祈禱,引致我們逐漸地進入深層的內在靜默中的事實,在那裡我們意識到臨在於我們之內的基督。在這個聖誕節,我願意與大家分享艾克哈大師(Meister Eckhart)關於這種日益增長的直覺意識的教導,他將其稱為「基督在靈魂中的...
37. 自我認識和關係
我們已經看到了自我認識和真實開放的關係,在靈性之旅上至關重要的作用。 「自我認識決定著所有關係的品質……它顯示出了[耶穌]向祂的朋友們的自我認識之禮物,就是祂通過聖神與人類建立普遍關係的基礎步驟……祂的自我認識是由其與天父的合一意識中衍生出來的。」...
36. 意識的第三層次
當我們設法承認並接納浮現出來的東西時,無論它可能是多麼痛苦,我們會到達更深的層次,就是意識的第三層次。若望邁恩稱其為:「靜默的層次,在這裡我們驚奇地看到自己的靈性之光」和「接觸到自己存有的基礎」《沉入靜默》。文之光解釋說,在我們經驗這種充滿喜悅的接觸之前,我們會意識到「自我...
35. 我們與思想之間不斷變化的關係
靈性之旅的不同階段實際上取決於我們與思想之間不斷變化的關係。首先,我們變得更加可以容忍自己分心的干擾,然後,尤其是關於我們童年時期所遭受的傷痕之洞察和思想,與漸增的理解和同情產生了相遇,因此,我們發現更容易接受他人的類似創傷痕跡;最後,當我們的思想,圖像和感覺逐漸淡入背景時...
34. 自我超越
學習理解「受傷的自我」通常被視為「純粹是心理學上的」,而不是靈性道路上某種本質的東西。但是,心理學和靈修學是達致人類狀況的兩種不同方法,彼此之間幾乎沒有關係是一種錯誤的信念。心理學涉及到關於心靈和靈魂的知識,初期的基督徒們認為精神是靈魂的最高點;它們一起形成一個整體。在默禱...
33. 我是誰?
「我是誰?」是我們生命中的不同時期都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尤其是當生活突然發生戲劇性變化時。當我們的自我意識僅依賴於某一方面時,這就尤其令人心酸,因其是在評估我們真正是誰以及我們的價值時是很重要的。被解僱、退休或子女離開家,可能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失去我們認為自己在生活中所扮演...
32. 我們所扮演的角色
我們需要意識到我們是如何為自己,世界和天主創建圖像的,它們妨礙我們無法真正看清現實,以及這種傾向是如何由我們都分擔的對愛、安全感、尊敬、能力、控制和享樂的首要生存需求所驅動。為了安全感和生存,我們需要意識到我們傾向於抑制和投射出我們個性的某些方面。通過引起潛意識的條件作用並...
31. 最後的障礙
在靈性道路上,最難清除的障礙之一是我們小時候受的宗教培育。如果我們是在強調口禱和讀經的宗派中長大,我們可能會覺得其它任何的方式,尤其是默禱,都不是真正的基督徒祈禱。我們聽到「自我」說:「這不是我所學的祈禱方式!」儘管越來越多人對祈禱方式的改變持開放態度,但有些人可能仍會因不...
30. 分心的第二個階段
「進入當下意味著將自己從羈絆著我們的過去和未來的心理網絡中分離出來」,就是將自己從表面的分心中分離出來,它們「正如蝗蟲瘟疫一樣騷擾著我們」,並伴隨其而來的對「放下」的恐懼。但是通過「放下各種思想……一種『超越理解力的平安』總是呈現並顯露出來。」...
29. 沉迷於思想中
默禱最重要的層面是單點專注於我們的短誦,這有助於我們放下過去的思想,以及帶有希望、恐懼、擔憂和焦慮的未來的思想。這樣做可以使我們留在當下。我們聽到耶穌在山中聖訓中說: 「為此,我吩咐你們不要為你們的生命憂慮吃什麼或喝什麼,也不要為你們的身體憂慮穿什麼。生命貴於食物,身體貴於...
28. 分心的第一個階段
我們渴望超越科學家和神秘主義者所談論的多樣性之外的完整與合一。我們也知道默禱是一條通往它們的經驗之路。但是我們也認識到,「一旦我們開始默禱,我們就會發現意識的第一和表面層次:焦躁不安,頭昏眼花,任性,心煩意亂的精神活動和無法控制的幻想。」 (第208頁)...
27. 關係與相互聯繫
文之光在《耶穌,內在之導師》中強調說,「在天主經的祈求中,我們看到所有祈禱都碰觸人類的關係,不少於人與天主的根源關係。此祈禱表明單一識知網是由對天主的認識,自我認識以及與他人的關係所組成。(第203頁)」 此「單一識知網」的感覺,就是這種完全的相互聯繫,在17世紀隨著笛卡爾...
26. 默禱真的是基督徒傳統的一部分嗎?
最近,通過網站而來的一個問題是一個被若望邁恩和文之光的默禱和教導所吸引的人。他知道若望邁恩在4世紀的若望格世安的著作中找到了這種祈禱方式,並接納沙漠隱士們曾以此方式默禱。但是他在聖經中卻找不到這種自己喜愛並學習多年的祈禱方式的證據。...
25. 默禱如轉變
我們已經聽到過若望邁恩和文之光強調了默禱的轉變力量。的確,當我們忠實地重複我們的禱詞,即我們的短誦時,很快就會有一個時刻到來,當我們離開心禱的表面,滑向一種更深層的祈禱方式,即內心的深奧和專注的祈禱;我們不再以思維祈禱,而是用心祈禱:我們不再只是與天主交談,而是以忘我的方式...
24. 我們的默禱是關於什麼?
若望邁恩在《在路上》(Being On the Way) 中解釋了我們做默禱的原因如下:「我們從耶穌的話語和耶穌的行動中認識到,天主在耶穌和我們的默禱中完全轉向了我們,而我們絕對認真的做默禱,並使它成為我們生命的基本軸心時,我們在耶穌內完全轉向天主。這就是我們的默禱的意義:...
23. 聖神與祈禱
我們已經研究了「天國」的含義,它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另一個要顧及的重要概念是「聖神」。它是什麼意思,而它們兩者之間又是什麼關係呢? 若望邁恩在《沉入靜默》中稱聖神是內在於我們的耶穌之臨在,「內在於我們的耶穌之臨在,祂的聖神,呼喚我們要完全意識到這種存有的水平。在轉瞬之間,我們...
22. 天國
「那麼,要找到天主,我們必須失去天主-至少是我們原始的天主觀念和形象。」 (第130頁)但是,正如我們在格世安的《會談集》中關於那位隱修士的故事所看到的那樣,失去天主的形像是令人不安和痛苦的,並暫時導致一種天主不在的感覺。...
21. 神聖
但是,我們仍然要面對一個問題,就是作為一個有理性的人,誰或者什麼才是他的高層現實?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僅有的表達思想的媒介是語言。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現代哲學家們詳細論作了此表達方式的不可靠性和局限性。語言塑造並限制了我們對現實的視野。所有時代和文化中的神秘主義者們也指出了...
20. 天主的形象
我們自己、他人、整個創造界以及天主的形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文化。文之光將這種影響總結為:「在我們潛意識的更深層次中,[天主的形象] 無可避免地吸收於與父母、年長的兄弟姐妹、老師、神父、警察等權威人士的交往中… 與這些權威人物相關的被拒絕或懲罰的恐懼根深蒂固,給我們的心靈留下...
19. 仁愛慈悲的天主
我們被告知耶穌是來拯救罪人。此外,我們在聖奧斯定關於「原罪」的教義基礎上長大,而我們都是「罪人」的 觀念通常在教堂的講道中被加固。我們不假思索地接受了這樣的判斷,因為誰沒有在某個時候做過一些並不感到自豪的事情呢?畢竟,我們是自己最糟糕的批評家。但是,我們長大後的那種罪惡...
18. 聖言誦讀與默觀祈禱
我們已經看到了福音在塑造初期基督宗教時的重要性。但是,常常被忘記的是,它們同時也是深層默觀祈禱的源頭。 「至少直到十二世紀,基督徒的靈修及其神秘主義傳統均紮根於聖言誦讀,即以微妙的方式閱讀福音..沙漠的隱修士們是聖言誦讀和默觀祈禱的早期靈感,它們兩者之間緊密的相連著。」...
17. 福音的重要性
我們震驚於當今的基督宗教以巨大的形式多樣性表達出來。我們中的許多人認為,如果我們回到基督徒時代的開始,我們將避免這種多樣性並發現一種純粹的形式。不幸的是,這只是一種幻想。文之光在《耶穌,內在之導師》中提到說:「認為曾經只存在一個整體單一的基督徒正統,後來卻被破碎或稀釋的觀念...
16. 聽到你真正的名字
我們一直在探索自我,陰影與真我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種關係對於你的真我的意識,並成長為天主願意你成為的人之重要性。 在拉比傳統中有一個關於聽到你真我的名字的絕妙故事,:耶胡達·洛·本·貝撒勒拉比是他那個時代的歐洲的最偉大拉比。他在布拉格的房子裡製造了一個希伯來傳說中的有生命...
15. 默禱與關係
默禱是一種通過帶領我們進入深度默觀祈禱的靜默中,而逃離自我的監禁及其慾望的一種方式。文之光在《耶穌,內在之導師》中強調說:「耶穌有一個自我。因此,並不是說自我本身就是罪性的。而是自我主義,對自我的執著導致我們對真我的遺忘和背叛。當自我被誤認為是真我時,就會產生罪惡……他也證...
14. 默禱的紀律
我們一直在討論默禱對於個人成長和轉變為天主希望我們成為的樣子的絕對必要性。毫無疑問,忠實地重複一個禱詞,一個短誦會引致「純粹」祈禱的靜默和獨處,正如沙漠教父教母們所稱的,就是心靈的祈禱,而不是思維。然而,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聖經中的此種教導在哪裡?」...
13. 默禱如一條通往自我認識的路
文之光在《耶穌,內在之導師》中繼續強調不可能用我們的思維去認識耶穌;取而代之的是,我們需要深入我們的存有並用心去認識祂:「通過理智或歷史的探索,無法為我們發現耶穌的身份。它發生在通往我們直覺的深度的開始,一種比我們慣常的更深和更微妙的認識和觀看方式中。這就是祈禱……進入靜默...
12. 你們說我是誰?
我們一直在探索兩個層面上的自我認識的重要性:對自我的自我認識及其在靈性之旅中呈現的障礙,和對我們作為「天主兒女」的存有根基的真正自我認識。 文之光在《耶穌,內在之導師》中以耶穌向祂的門徒們提出的問題開始:「你們說我是誰?」「有一天,當祂在門徒面前獨自祈禱時,祂問他們說:...
11. 將自我拋諸腦後的挑戰
我們已經看到了將思想拋諸腦後的重要性和困難。但是,我們需要時刻牢記,我們不僅僅是一個充滿思想、感覺、慾望和需求的思維。這只是我們整個存有的冰山一角。這種表面身份,我們的自我,是基於各種形式的條件而決定的行為。然而,這恰恰是耶穌所談論的「自我」—...
10. 聆聽的藝術
我們經常聽到說默禱很簡單,但並不容易。讓我們考慮一下它是以何種方式為正確的。在若望邁恩對默禱階段的描述中,他首先提到了誦念短誦的重要性 - 旨在於整個默禱期間操練它。當我們開始默禱時,這是我們的第一個意向。但它並不像聽起來那麼容易。它呈現給我們的第一個障礙,是誦念它似乎看起...
9. 為所有人的默禱
我們慣於將自己視為是「根本罪性的」,以至於我們很難接受聖經中的「天主的國(臨在)在我們之內」,並且我們是「聖神的宮殿」的證據。如果我們真的可以接受這個真理,「我們就可以開始領悟到自己的潛能……在默禱中,我們既發現我們是誰,也會發現我們為什麼是誰。」這種理解從默觀祈禱的靜默中...
8. 原始的祝福
若望邁恩堅定地相信,「耶穌派遣祂的聖神居住在我們內,使我們所有人都成為聖潔的宮殿:天主居住在我們內……我們知道我們分享天主的本質」曾被初期教父們分享,並帶出了一個事實,就是我們本質上是善的。我們怎能不與居住在我們內的天主在一起呢?初期的所有教父們都同意亞歷山大·克來孟的觀點...
7. 基督宗教的兩股動力
我們已經看到了默觀祈禱對初期教父克來孟和奧力振,和沙漠教父教母們的的重要性,以及若望邁恩如何在格世安的著作中重新發現通過默禱,就是重複一個禱詞或短語作為一種進入默觀祈禱的方式。但是若望邁恩從未說過這是唯一的方法 - 還有其它備受尊重和證明效果良好的方法來進入默觀祈禱的靜默。...
6. 若望邁恩和初期教父們
我們看到若望邁恩在閱讀格世安的祈禱方式時感到多麼的高興,它對他個人而言是如此的重要。但它並不是格世安的教導與若望邁恩產生共鳴的唯一方式。他通過重複一個祈禱詞而重新發現了祈禱以外更多的東西,他以當今基督宗教迫切需要的一個視野與其重新連接,就是強調與整個人類,受造界和神聖之間的...
5. 在我們心中歌唱的短誦
Satyanada教導在整個祈禱時間中以重複一個短誦,神聖的詞彙或短語來默禱,格世安強調使用單個短語來實現內心的平靜對於真正的默觀祈禱是必須的,這是在若望邁恩閱讀格世安的《第十次會談》時跳出來的。格世安說:「此短誦必須常在你心中。當你睡覺時,也誦念這節經文,直到被它塑造,你...
4. 貧窮的真正意義
若望邁恩在「革撒瑪尼會談集」中與其同伴隱修士們交談,「貧窮」願對他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貧困」的重要性不是僅在修會生活中才有。當你將貧窮視為簡樸而非放棄個人財產時,它顯然是與所有人都息息相關的。 在若望邁恩的眼中,「貧窮」更多地是關於「那種無私的程度,這將使我們充分而...
3. 從思維到內心
默禱使若望邁恩從散漫祈禱進展至靜默祈禱,從思維轉向內心。他告誡革撒瑪尼(Gethsemani)的隱修士們說,「當我們重複我們的信條公式時,我們很容易變得沾沾自喜和自滿」。他強調,我們需要從理智上的信仰認同進展至個人對真理經驗的信仰認同。並不是說教義和信條不重要,但它們只是作...
2. 發現若望格世安的教導
當若望邁恩成為一位隱修士時,他「被給予了另一種默禱方式,他在本篤會初學生的身份狀況中以服從接受了它」。他在《革撒瑪尼會談集》中解釋說:「回想起來,我將我人生中的此一時期視為偉大的恩典。不知不覺的,我的初學導師就開始規劃去教導我與我生命的中心分離。我學會了超脫對我來說最神聖的...
1. 我們的傳統的根基
在此《每週教導》系列中,我將聚焦於若望邁恩和文之光的一些核心文本,我將它們推薦給任何認真對待我們默禱傳統的人。 我想從若望邁恩的《基督徒默禱-革撒瑪尼會談集》開始。在其內,若望邁恩講述了他如何從1954年開始,在馬來半島(今馬來西亞)的英國殖民地服務期間,發現了默禱的簡單操...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