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聖言誦讀與默觀祈禱
- WCCM Hong Kong
- 2014年1月18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我們已經看到了福音在塑造初期基督宗教時的重要性。但是,常常被忘記的是,它們同時也是深層默觀祈禱的源頭。 「至少直到十二世紀,基督徒的靈修及其神秘主義傳統均紮根於聖言誦讀,即以微妙的方式閱讀福音..沙漠的隱修士們是聖言誦讀和默觀祈禱的早期靈感,它們兩者之間緊密的相連著。」 (第77頁)沙漠教父教母們總體上仍然是口傳文化的一部分;沙漠隱士在他們每週一次的聚會中聆聽《聖經》,稱為「敬拜集會」,而不是自己閱讀。此後,他們將回到自己的小房間,對自己所聽到的內容反复思索,他們將之化為記憶,並在工作期間將其本質意義牢記於心。通過這種方式,聖經成為了指導他們如何生活的指南。
亞歷山大的克來孟(Clement of Alexandria)(150-215 CE)和在其後擔任亞歷山大教義學院的負責人奧力振(Origen)(186-251 CE),對依肋內(Irenaeus) 和其他一些主教所教導的聖經「字面」詮釋不再感到滿意。對他們來說,這只是第一步,儘管是很重要的一步。他們將其視為一種對信仰的經驗理解,以深層的默觀祈禱和對聖經的直覺閱讀為基礎。對於他們,默觀與神學以及他們基於經驗之上的關於聖經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奧力振在他最重要的著作《第一原則》中概括了聖言誦讀這種方法- 一種緩慢,深刻和專心的閱讀方式- 「他把閱讀聖經視為一種加深意識的方式。」 (第81頁)他強調閱讀聖經有四個層次。他首先向我們指出了閱讀聖經的第一個層次:從字面上看文本,專注於其表面意義。然後,他強調必須超越表面意義而到達其所暗含的倫理教導。此後,他鼓勵我們更進一步去看這段經文的寓言性,他認為這是首要的。於此,他與聖保祿完全吻合:「是祂使我們能夠做新約的僕役:這約並不是在於文字,而是在於神,因為文字叫人死,神卻叫人活」(格後3:6)這最終將引領我們,正如它曾引領沙漠教父教母們那樣,去面對給定文本的本質精神,其被視之為與復活基督的相遇:「這就是你要理解聖經的方式–作為聖言的一個完美身體。」對於奧力振和亞歷山大的克來孟,以及遵循他們對於耶穌教導的詮釋的人們來說,字面意義只是第一步,儘管是很重要的一步,但其只被視為是一種對信仰的經驗理解之基礎。
但是,依肋內對此默觀方法及其對聖經進行寓言性的解釋非常懷疑,並且聚集了所有強調這種方法的不同團體,將他們置於異端之下。他在《反異端》的論述中談到了「所謂的錯誤真知」,從而暗示了基督宗教像他那樣解釋其字面含義才是正確的真知。克來孟與依肋內生活在第二世紀的同一時期,他稱那些成熟的默觀基督徒們,就是對自己的信仰有一種更深入了解的人們為「有正確真知的人」。他樂意將自己也算在其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