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最後的障礙
- WCCM Hong Kong
- 2014年2月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在靈性道路上,最難清除的障礙之一是我們小時候受的宗教培育。如果我們是在強調口禱和讀經的宗派中長大,我們可能會覺得其它任何的方式,尤其是默禱,都不是真正的基督徒祈禱。我們聽到「自我」說:「這不是我所學的祈禱方式!」儘管越來越多人對祈禱方式的改變持開放態度,但有些人可能仍會因不再步武其家庭和朋友的祈禱方式而感到不適。
此影響的另一個層面是我們所繼承的天主形象。我們之前已經提過它們,但是它們可以對我們的靈性進展形成一個如此大的障礙,所以值得再進一步探討一下。它們通常是我們儿童時期的產物,與我們的態度有關,特別是對父母和老師的態度。如果我們自己的父親是心不在焉的,非常批判的,缺乏耐心或虐待人的,那麼耶穌的天父形像就可能會構成很大的障礙。此圖像不會給我們放下並進入靜默所需要的信任。天主不僅看起來像是一位需要恐懼和迴避的天主,而且我們的自我形像也可能是完全不值得被天主注意的一個人。天主作為母親的形像是一個強大的原型,它可能會吸引一些人,但對另一些人可能會產生類似於父親的抵抗。如果你的天主形像是一位判官,那麼你進入祂的臨在會覺得舒服嗎?祂成為要避免而不是與之交往的天主,正如我們許多人背負著這種察覺到的負罪感。那麼,為什麼我們要進入祂臨在的靜默呢?我們為什麼要把自己擺在一個可能被判斷和拒絕的位置上呢?
但是它們都只是圖像,而不是現實。創世紀告訴我們,我們是「按照天主的肖像被造」。但是,我們沒有將其理解為我們內在具有神聖的肖象和相似之處,而只是從字面上理解它,因此,我們反過來卻將天主的形象限制在我們所製造的條件之中。初期教父亞歷山大·克來孟在第二世紀時嚴厲地說道:「大多數人都像蝸牛一樣被包裹在其可朽的身體中,又像刺猬一樣蜷縮在他們的困擾中。他們以自己為模型來塑造他們對真福天主的概念。」初期教會認為給天主命名是褻瀆的行為,因為任何名字或形像都會貶低並限制天主。亞歷山大·克來孟說道:「純粹存有是你可以擁有的最接近天主的概念……祂是不可言喻的,超越所有的言論,超越每個概念,超越一切思想。」
但是,即使我們知道我們無法用言語和思想來涵蓋神聖,但我們整體上仍然發現與「無名,無法言喻和無限」的那位聯繫起來實在是太困難了。人的大腦主要是通過圖像來運作。只要我們記得天主遠遠超過我們的圖像,並且注視那圖像所指向的現實,那它就是可以的。當我們變成「不可知論者」或甚至「無神論者」時,這通常是對我們早期宗教成長環境的反應-我們的天主形像不再是有意義的。
我們傾向於將圖像視為現實,而忽略它們僅僅是真實的陰影而已。實際上,我們從圖像中製造偶像。但是我們需要粉碎這些偶像。艾克哈大師(14世紀的德國神秘主義者)在他的格言中有力地指出:「因此,我向天主(God)祈禱幫助我擺脫虛假的神(god)。」英文中小寫字母的「神」('god')是他對天主的圖像。我們需要擺脫對圖像的依戀。與我們緊密相連的是那位超越我們圖像的真天主。
如果我們堅持做默禱,我們將經驗到我們在默想中相遇的神聖現實之本質是愛,寬恕和接納。浪子回頭的比喻顯示出了神聖的寬恕正在等待著我們所有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