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2. 天國

「那麼,要找到天主,我們必須失去天主-至少是我們原始的天主觀念和形象。」 (第130頁)但是,正如我們在格世安的《會談集》中關於那位隱修士的故事所看到的那樣,失去天主的形像是令人不安和痛苦的,並暫時導致一種天主不在的感覺。 「我有禍了,我這個可憐的人!他們從我這里奪走了我的天主,我沒有誰可以抓住,我也不知道應該崇拜或向誰講話!」但是,在我們默觀祈禱的道路上,「慢慢地失去現有的形像是找到最初形象的先決條件。」一旦我們放下了形象和觀點,我們就會在靜默祈禱中經驗天主,並成為留意到天主的存在和天國。


「天國」一詞在馬爾谷福音(1:15)的開頭就提到了,這句話被很多人認為是耶穌教導的精髓:「時機已到;天主的國臨於你了;悔改並相信福音吧。」就像耶穌所有的教導一樣,真正的意義只有通過直觀和經驗的理解才變得清晰。但是,所使用的詞彙還是有幫助的。 「時間」一詞不是按時間順序排列的時間,而是「時機」,天主的時間,即永恆性,就是指超越我們時空的現實。這一現實是「在你之內和在你當中」伸展的,(參路17:21)正如大多數學者們所理解的「臨於你」一詞之用法,所強調的天國不是在一個特定的地方,而是神聖,即無所不在的天主的現實。此外,我們現在將「悔改」一詞理解為在羞恥中以「苦衣和灰燼」遮蓋自己,但該詞的原始含義是「重置你的思維」,就是意味著要改變你看待現實的方式,而這是默禱的結果。揭開面紗,從普通的現實中達至終極的現實,我們清晰地看到並經驗天國。然後,我們才真正認識到耶穌帶給我們的「好消息」是什麼意思。


耶穌知道我們將很難理解祂所指出的天國的意義,理解天國的概念正如難以用語言表達天主一樣困難。因此,耶穌試圖通過比喻來解釋祂的意思。有四個比喻專門是討論「天國」的。四個比喻都包含在對觀福音中,但若望福音中卻沒有。其中的兩個是-「芥子」和「 酵母」的比喻(瑪13:31 -34),它們顯示了天國的重要性。在「 酵母」的比喻中,它強調了它是我們內不可或缺的成分。沒有「酵母」,麵團就不會成為麵包,沒有天國內在的酵母,人也不會成長為「完全活著」。 「芥子」的比喻強調其自身力量和範圍,其中包括所有的受造物。 「埋藏的寶藏」和「珍珠」的比喻(瑪13:44 – 47)都表明了沒有事物可靠其自己產生作用。我們必須積極留意我們內在的天國。期望我們能夠實現它的不可估量的價值。


天國最重要的層面是由文之光所指出:「天國是針對藉著與自己和他人的關係之天主內的生命……[它]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關係和相互依賴……我們與天主的個人關係被銘記在眾生之家。天主是所有存有的根基。」(第131/133頁)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52. 自我認識對抗自我迷戀

我們已經看到自我認識是「觀察思想」的成果。但是,以這種方式使用自我意識以及將注意力集中在「魔鬼」和「自我」的詭計上,具有一種內藏的風險。對真正自我認識的尋求很容易會轉變為一種自我迷戀。我們變得如此著迷於識別我們的「未滿足」生存需求,以及那些引致「魔鬼」並控制我們行為的「傷口...

 
 
 
51. 淨化情緒

格世安在其《第一會談》中引用梅瑟院長回答了他及他的朋友曼努斯關於靈修生活的問題,他說:「我們的誓願目的是為了天主的國或天國。但是,我們的參照點和目標是一顆純淨的心,沒有它,任何人都不能達到我們的目標。」 這顆「純淨的心」正是格世安的老師艾瓦格略在「觀察思想」中的目的,一種在...

 
 
 
50. 隱藏在我們思想中的魔鬼

艾瓦格略在《 實踐》中解釋說:「思想共有八個普遍和基礎的類別,其中每種思想都包括在內。首先是貪食(貪婪),然後是不潔(淫欲)、貪財、悲傷、憤怒、懶惰、虛榮、最後是驕傲。」正如我們將看到的,所有這些思想都是由於我們童年時期的自我創傷造成的,它們實際上或僅在我們看來,是對部分或...

 
 
 

Comments


© Copyright 2019 by WCCM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For Simplified Chinese content,

please visit our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请到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浏览中文简体内容

默祷2.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