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福音的重要性
- WCCM Hong Kong
- 2014年1月17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我們震驚於當今的基督宗教以巨大的形式多樣性表達出來。我們中的許多人認為,如果我們回到基督徒時代的開始,我們將避免這種多樣性並發現一種純粹的形式。不幸的是,這只是一種幻想。文之光在《耶穌,內在之導師》中提到說:「認為曾經只存在一個整體單一的基督徒正統,後來卻被破碎或稀釋的觀念,並沒有得到福音中觀點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的支持。」 (第76頁)
耶穌是一位具有魅力的導師,他以口述分享了祂的智慧,試圖抓住祂教導的真正精神是非常困難的。初期的基督徒們聽到了符合他們的世界觀並引起他們共鳴的信息。因此,祂的話語被其文化,智力,心理和情感框架所過濾。結果就是對耶穌的生活和教導有各種意見分歧的解釋,而每種解釋都有自己的偏愛,因此有矛盾。 「聖路加在其福音的開頭標註說,在耶穌復活之後的一世紀還有許多其祂書籍在流傳,'遵循著目擊證人和福音的僕人們所傳下來的傳統。」 (第75頁) 。
文之光繼續說道:「我們永遠無法確定,『事實上』是誰寫了認為是瑪竇、馬爾谷、路加和若望等人的福音。耶穌以口述的方式傳達了祂的信息……這是『具有權威之人的活潑的教導……作為文本,它們在口述和書寫傳統中都得到了發展,但藉著個人祈禱和公共討論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第71/72頁)我們還必須記住,『這四本公認的福音』是在他們描述的事件發生後的兩三個世紀才寫成的,是為居住在巴勒斯坦以外地區的人們而寫……它們是以不同的窗口透視相同的現實。 」 (第76頁)
此種初期多樣性的證據可以從傳給我們的經文中找到。保祿責罵格林多人的「爭執」,因為「你們每個人都在說,『我是屬保祿的』,或者『我是屬阿波羅的』; 『我跟隨伯多祿』或『我是屬基督的』」。我們在《宗徒大事錄》和《迦拉達書》中讀到甚至在伯多祿和保祿之間,保祿和雅各伯以及若望和多默之間也存在著不同的觀點。這些分歧是無益的,尤其是因為它們發生在可怕的迫害和殉道時期。
此外,在這些初期世紀中,實際上沒有公認的機構叫做教會。主教很少,沒有信條,也沒有公認的聖經正典。除了在亞歷山大,那裡有一些專用的建築,是被羅馬帝國所保護的糧倉,出於安全原因,人們都是在分散的房屋中團聚,這與我們目前在世界各地的默禱團聚非常相似。
為了應對這種多樣性,里昂的主教依肋內(Irenaeus)(公元130-202年),現存的少數主教之一,決定只承認四部福音,即瑪竇、馬爾谷、路加和若望,以及聖保祿的書信為「正統」,即「正確的思想」,其將成為準則的「正典」,以期在初期教會中實現某種合一為目標。他選擇了若望福音而不是多默福音 - 儘管後者在當時很受歡迎 - 完全出於個人的選擇:他的老師波利卡普(Polycarp)曾是若望的門徒。因此,依肋內可以聲明最重要的宗徒繼承。其它的福音 - 以及使用它們的團體 - 被認為是「異端者」,字面意思是「某人選擇的」。他們中一些人也是宗徒門第,但依肋內感到必須將界限劃在某處。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