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的傳統的根基
- WCCM Hong Kong
- 2014年1月1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2021年10月28日
在此《每週教導》系列中,我將聚焦於若望邁恩和文之光的一些核心文本,我將它們推薦給任何認真對待我們默禱傳統的人。
我想從若望邁恩的《基督徒默禱-革撒瑪尼會談集》開始。在其內,若望邁恩講述了他如何從1954年開始,在馬來半島(今馬來西亞)的英國殖民地服務期間,發現了默禱的簡單操練。在他的工作過程中,他遇到了一位印度教僧侶 Satyananda,他領導著一間修行所和一所孤兒院,並「對他的平和與鎮定的智慧留以深刻的印象」。會議的業務方面結束後,他們開始談論宗教以及他們各自如何祈禱。對那位僧侶來說,祈禱就是默禱,但若望邁恩唯一熟悉的默禱方式是依納爵式,一種無層次的祈禱方式,它包括使用所有感官和想像力來在腦中形象化某個聖經中的事件。那位印度教僧侶解釋說,他的默禱方式大不相同:「默禱非常簡單,你要做的就是沉思……。要沉思就必須保持靜默。你一定要平靜而且必須專心。在我們的傳統中,我們知道一種可以達到此平靜和專心的方式。我們使用一個叫作短誦的詞。要做默禱,你必須選擇一個詞,然後忠實地,親切地和不斷地重複它。那就是默禱的全部。我真的沒有其它可告訴你的,現在我們就做默禱吧。」那位印度教僧侶所解釋的與若望邁恩習慣做的依納爵式很不同, 「在你的腦海中不要有思想,沒有言語,也沒有想像力。唯一的聲音將是你短誦的聲音。」
那位印度教僧侶繼續說這聲音的迴響將引致我們整個存有的融合,並發現我們所擁有的與所有生物,整個受造界和天主的深層合一。用他的話說,默禱最終會引致一種「居住在我們內心的宇宙之神的意識」。這句話引起了若望邁恩的共鳴,正如他作為一個基督徒相信其本質是相同的:基督的神居住在我們心中。由於他是一名天主教徒,那位印度教僧侶幫他選擇了一個基督徒短誦,因其本質是加深自己的信仰。從五年後他加入了伊靈本篤會隱修院成為一位隱修士的事實,我們可以看出這是多麼地真實。
我在多年裡遇到了很多人,他們在馬來西亞看到了若望邁恩對默禱的介紹,以此證明他從東方引入了這種祈禱方式,因此,它是基於印度教的不二論,非二元性,對他們而言默禱不是真正的基督徒行為。但這是一種誤解 - 他們會談的本質是關於默禱的實際操練,而不是對印度教信仰的討論。此外,這種祈禱方式是普世性的;我們在所有主要宗教和智慧傳統中都發現了此一訓練。它不是依賴於信念和教條,而是依賴於實踐經驗。僅在多年之後的1970年,若望邁恩才在若望格世安的著作中發現了基督徒傳統中的這種祈禱方式,我們將在下週討論它。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