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為科學與靈修學架橋
- WCCM Hong Kong
- 2014年2月12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在這個階段引用Shanida Nataraja博士在她《幸福的大腦》一書中的話是很恰當的:「儘管直到最近,西方思維才在科學和靈修事項之間劃清界線,但我們正處在一個重大的轉換之中。科學和靈修越來越被廣泛的接納為一個更大整體的兩個互補層面,各自都代表著一個更大現實的相異和局部。思考一種更深層的理解是來自對這兩個學科之間更大程度的融合;我們的科學實驗可以光照我們的靈修研究,反之亦然。從這種觀點的轉換,一個新的科學領域誕生了:神經神學。
神經神學領域的研究人員正在嘗試闡明默禱之下基礎的大腦結構和進程,尤其是默禱的超然經驗。這項研究具有突破性的意義,因它「去神秘化」了默禱,表明默禱可以對默禱者的思維產生主觀影響,無論短期還是長期,都會轉化為對大腦的可觀察影響。這項研究表明,我們所有人都有能力通過默禱影響我們的內部景觀和大腦功能,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它也挑戰我們更好地理解儀式和信仰,在引發這些基本變化至我們與生俱來的配置上的作用。直到最近,默禱的操練很大程度上還是在許多靈性傳統的背景下而進行的。這些框架涉及特定的儀式,信仰和神聖的經文,它們賦予與默禱操練相關經驗之更大的意義……
從歷史上看,我們對人類思維的研究由於我們調查的主觀性質而受到侵蝕。然而,我們現在知道,由於量子物理學家們的實驗,受測者和實驗者的期望都可影響所謂的客觀實驗的結果,而客觀性的喪失對其所謂的主觀證據之價值具有深遠的牽連...通過將來自各個默禱者的主觀經驗之洞察與其大腦中可觀察並更客觀的變化之洞察相結合,一個通過默禱所引起的身心狀態之更完整圖像浮現了出來。
現在已經被廣泛的接納,就是不能將我們的思維和身體以及大腦視為孤立的實體。我們的身體以及我們接收的感官輸入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以及對自己和世界的感知方式……思維也對大腦的物理結構和活動產生一種持續的影響,塑造大腦的框架並調節我們的大腦來符合我們的思想,感知和情感。通過我們的大腦和身體之間的廣泛聯繫,我們的心理景觀可以影響我們的身體和健康。
大自然可能會憎惡真空,但是我們人類卻憎惡混亂……我們渴望秩序,看到世界中的意義。為了讓他們的經驗具有意義,人類發展了許多信仰系統可以提供一個框架,其解釋了通過默禱可能產生的超然經驗。所有這些信念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一位更高現實或存有的存在,其超越我們日常的物理現實。我們存在問題的答案被視為是超越理性的分析或理解力,因此並非源於我們傳統上與分析性左腦思維相關的認知過程。相反,這些答案被認為是超出人類理解範圍的。
許多靈性傳統提供了現成的世界觀,通過它可以過濾所有追隨者的經驗。在所有的案例中,它們最初都是由某個神秘主義者,無論是耶穌,佛陀還是穆罕默德根據自己的靈性經驗而設計的……通過向他人傳授這種世界觀,他們提供了可供他人採用的模板。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