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神聖
- WCCM Hong Kong
- 2014年1月2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但是,我們仍然要面對一個問題,就是作為一個有理性的人,誰或者什麼才是他的高層現實?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僅有的表達思想的媒介是語言。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現代哲學家們詳細論作了此表達方式的不可靠性和局限性。語言塑造並限制了我們對現實的視野。所有時代和文化中的神秘主義者們也指出了這一局限性,特別是在試圖傳達個人超越經驗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們試圖描述那難以描述的。言語不能首先涵蓋神聖。 「根據多瑪斯·阿奎納的說法,我們能準確地說出的是天主不是什麼……這種徹底的謙卑……在不可言喻的天主奧秘之前是基督徒神學的關鍵。」 (第131頁)當我們試圖定義天主時,言語就有成為偶像的危險;也許這就是耶穌自己沒有寫下任何東西的原因。他用很多故事來指出真正現實的意義和範圍,即天國。但是祂對祈禱的強調會引致靈性的經驗並提供真正的認識,並在更深層次上相通。
「所有存在的神聖基礎是一種靈性上的絕對,理性思想措辭中的不可言喻,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易於被人類直接的經驗和實現所影響。」(奧爾德斯·赫黎Aldous Huxley)赫黎基於在所有智慧傳統中所表達的觀點而得出了這一結論。
亞歷山大的克來孟(第二世紀)是第一位在基督宗教中表達此思想的基督徒教父。他和奧力振以及遵循他們的教導的隱修士們,例如艾瓦格略和格世安都在否定(消極)的神秘主義傳統中,他們感覺到天主超越我們的理解力:天主超越了太一。祂是不可言喻的,超越所有的言語,超越每個概念,超越一切思想……天主不在空間中,而是在時空,名字和思想之上。天主是無限,無形和無名的。 」 (克來孟)
儘管我們的普通智力無法領會神聖,但我們可以描述對神聖逐漸感知的成長階段。奧力振的基督徒成長的示意圖一直是東方基督徒的經典,並被艾瓦格略完全的接受,它指出了靈性道路上的三個發展層次,這將使對天國和神聖臨在的經驗成為可能。第一個層次是「練習」(practice),其中涵蓋了靜默祈禱,還包括無時無刻的對我們思想的持續關注,而不僅僅是在靜默祈禱時。艾瓦格略提到了一個明確的順序:首先是對感官的留意,然後是感覺,其在思想中表達出來,並引致一種慾望及其隨之而來的行動。如今,此進程通常被稱為「正念」(mindfulness)。因此,艾瓦格略是正念的第一位基督徒導師!
全神貫注地這樣做會引致人們意識到以自我中心為動機的行為,這反過來又會引致更具德性的行為舉止。沙漠教父教母們將這一進程稱為「淨化情緒」。只有當我們理解並撇下我們有條件的被自我驅動的行為時,它所影響的情感,偏見和虛假形像才不再籠罩我們對真實現實的願景。
其後的兩個層次是關於「理論」(theoria),即對天主的願景。到達此願景的第一層次是通過默觀自然。就是在一切之內看到神聖:「舉起石頭,你會找到我,把木頭切成兩半,我會在那裡」(多默福音)。一切都在神聖之中,而神聖也在一切之中。但是神聖不限於創造界,而是在其之上且超越它。
我們聽到第一位沙漠教父聖安當所表達的:「那個時代的一位智者去找聖安當,問他說:『父親,當你在缺少書籍可以給的安慰時,你怎麼能幸福呢?』安當回答說:『我的哲學家朋友,我的書是萬物的大自然;當我想閱讀天主聖言時,這本書總是在我面前。』 艾瓦格略贊同說:『至於那些遠離天主的人……天主使他們有可能以萬物為媒介接近而認識祂和祂對他們的愛。』」
這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層次。然後我們的態度就成為默觀性的;我們留意到在每個人和所有事物中的神聖本質,但我們仍然處在這個世界中,並且是其中的一部分。這是「默觀的行動」層次,他/她從其靈性的中心出於憐憫之情的行動。
「理論」的第二個層次是統一意識,在神聖之內與一切對太一的全部經驗,即天國。
Hozzászólás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