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藉著恩寵的轉變
- WCCM Hong Kong
- 2015年2月7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很久以前我讀了一篇辛西婭·布林喬 (Cynthia Bourgeault) 的文章,她分享了對於耶穌作為賦予生命者的理解。她闡述了在原文阿拉美語 – 耶穌所講的語言中,沒有救恩一詞。我們所翻譯的救恩一詞之實際含義是理解為「生命的賜予」,而得救就是「復生」。我們在若望福音的序言中也讀到了同樣的話:「在祂內有生命,這生命是人的生命。」
耶穌在其教導中指出的轉變要求超越規則,條例和法律-超越我們普通意識水準的所有限制。但是,請記住耶穌所說的話:「不要以為我來是為廢除法律和先知;我不是來廢除,而是來成全。」 他來是為了讓我們覺悟到更深層次的意識,在那裡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神聖起源和一切的合一。他的話語將引導我們直指艾克哈大師所稱的「基督在靈魂中的誕生」:「此誕生超越此時此地……它在永恆中降臨……只有天主可以做到……而你必須經受它……必須從啟示的意義上去理解此誕生。」
聖奧斯定還指出了覺察到我們內心神聖火花的重要性:「如果基督沒有誕生在我內,即使它總是發生,但對我有什麼益處呢?它發生在我內才是重要的。」
但是艾克哈大師強調:「在此誕生發生之前,我們必須處於平安狀態,不能被世俗的干擾所分散,而要像大調之聲那樣內在的和諧一致……思維靜止且感官不再困擾我們。」
因此,當我們意識到靈性層面和我們的神聖聯繫時,默禱可以引致充滿恩寵的洞察力和轉變。但是,如果我們不小心的話,它可以餵養自我,並讓它劫持靈性道路上所謂的「成就」,並膨脹其自身的重要性;這將阻止任何靈性成長的發生並引起停滯不前。
當自我盜用默禱中釋放的能量時,它會被轉化為自我重要性,權力和控制力,事業和賺錢。然後,我們就很大程度的留在物質層面上;實際上,我們陷入了那個現實中。靈性幅度很可能會得到停留,從而使洞察力進入更深度的現實中,但是這種洞察力隨後被我們的普通意識,即自我意識所利用。因此,基於這些經驗的任何改變,轉變或整合都不會發生,利己主義是個人的動機,而不是憐憫。操練默禱時會感覺到身體上的益處,但是情緒上的包裹和條件作用會繼續扭曲現實的視野。以威廉·佈雷克 (William Blake) 的話說,「感知之門」遠未「洗淨」,我們看不到「無限的現實!」。
所有傳統都強調任何形式的「成就」都不應給予任何重視。沙漠教父教母們將對成就的追求視為是指錯方向的力量所引起的,即以自我為中心的欲望,他們稱之為「魔鬼」。佛陀也很少思考成就,即自我的手段:「佛陀在沿著河岸行走,遇到了一位坐著明顯是在深度冥想中的印度教苦行僧。當那人結束冥想時,佛陀問他那麼專心地在做什麼。『我想通過在水上行走來渡河。』『我明白了,』佛陀說著便繼續行走。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佛陀有幾次機會遇到了這個人,儘管他仍在嘗試但尚未達到他的目標。終於有一天,當佛陀經過時,苦行僧的臉上露出燦爛成就的笑容,向佛陀大喊說他終於可以在水上行走。佛陀稱讚了他,然後輕輕地詢問是否付錢給渡船的人會更簡單呢。」
這也是為什麼突然的洞察力和意識的轉變無法通過純粹的努力而帶來的原因。我們越嘗試獲得它,它就似乎越後退。「成就」和「目標」是「自我」的詞彙,因此與這條路無關。阻止「放下」的意志集中是需要的。所渴望的態度是所有可能發生或不會發生的「超脫」之一。然後,恩寵才能發揮作用。
願和平之王在此聖誕節帶你更接近光明和「豐盛的生命」。
祝你和你所愛的人們耶誕節快樂!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