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真正的合一
- WCCM Hong Kong
- 2015年2月6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我們團體中每次默禱講習會都以若望邁恩的禱詞開始:
天父, 求袮開啟我們的心靈, 達致袮聖子靜寂的臨在, 引領我們走進那屬於奧秘的靜寂 - 在那裡, 袮的愛情彰顯給凡是呼求「MA-RA-NA-THA 主請來」的人。
這個禱詞帶出了我們做默禱並進入深度祈禱的理由。正是這種生活在我們存有真正中心的靜默和愛情,引領我們去感受與他人以及其他創造物和神聖的共融。
這也是耶穌在聖若望福音中為我們所作的禱詞:「願他們都合而為一;父啊,就像你在我內,我在你內一樣,願他們也在我們內合而為一。」(若17:21)耶穌在告別心語和先前的教導中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條。那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的,就結許多的果實;因為離了我,你們什麼也不能作。」 (若15:5/6)總結了耶穌關於與他人聯繫,以及藉著祂與天主連通的重要性之美好教導。
在基督徒傳統中的與神聖之結合並不被視為一種完全融合,而是意味著自我的喪失。貝德.葛立費 (Bede Griffiths) 在《東西方婚姻》(The Marriage of East and West)中指出:「毫無疑問,個人從祂那裡失去一切的分離感,並經驗一種完全的共融,但這並不意味著個人不再存在。正如自然中的每個元素都是同一現實的獨特反映一樣,故此每個人都是宇宙意識中獨特的意識中心」。
從我們自己在靈性道路上的經驗中,我們意識到諸如默禱之類的靈修和道德操練,包括獨處與靜默,關注與超脫,可以使情緒和欲望得以淨化,從而使自我得到整合和超越,引致對愛與合一的覺悟之恩賜,就是當「認知者,認知與被認知」合而為一時。
在其他信仰傳統中也出色地表達了作為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莊子是一位有影響力的道教哲學家,他在西元前4世紀中葉任教時指出:
受形式,外表,聲音和顏色所限制的被稱為物體。其中,只有人不僅僅是一個物體而已。
儘管他像物體一樣具有形式和外表,但他不限於形式。他超出形式。他可以達到無形。
在歌者奧義書中-最古老的奧義書之一,也許可以追溯到西元前第8世紀-我們聽到:
施偉多凱徒在學習完吠陀經之後回到家,他對自己的學習感到非常自豪,並對自己有很好的見解。他的父親問他說:
「你是否要求獲得那份聽見不可被聽見,思考不可被思考,認識不可被認識的知識呢?」
「父親,那份知識是什麼呢?」施偉多凱徒問道.
「從榕樹上給我摘一個水果。」
「父親,給你.」
「掰開它.」
「掰開了,先生.」
「你在裡面看見了什麼?」 「很多小種子。」
「我的兒子,打開其中一個.」
「打開了。」
「你在裡面看見了什麼?」 「先生,什麼都沒有。’然後父親對他說:『我的兒子,從你看不到的種子的本質中,實際上是這棵巨大的榕樹。』」
「我的兒子,請相信我,一個無形而微妙的本質就是整個宇宙的精神。那是現實。那是阿特曼(印度教的靈魂)。你是那一位。」
這種與終極無形的結合是一份神聖所賜的禮物,在不同的傳統中以多種名稱被表達出來:涅磐,無念,啟蒙,與心愛者的結合及與神聖的結合。儘管這些詞可能有所不同,但它們都指向相同的本質狀態。蘇菲派傳統出色地表達了這一點:「我以心眼看到了我的主,說:『主,你是誰?』『你自己』,他回答道。」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