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長青哲學
- WCCM Hong Kong
- 2015年2月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潛在于默禱成義之下的是長青哲學的信條,它是世界上所有偉大宗教和哲學的共同核心。我們甚至在早期宗教的嬰兒期中也發現了它。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 (Leibnitz) 創造了這個短語,而阿爾多斯·赫黎 (Aldous Huxley) 在其《長青哲學》(The Perennial Philosophy) 一書中為其存在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範例。馬修·福克斯 (Matthew Fox) 在《一河多井》(One River, , many Wells) 中擴展了智慧傳統之間的往來領域。貝德.葛立費 (Bede Griffiths) 對此共同教導的解釋如下:「當人類思維達到某個經驗點時就會產生相同的理解,那就是構成長青哲學的東西。」
冥想有效性的基礎是長青哲學所表達出的信心,一種終極現實普遍內在於創造界中,且又超越了它。我們可以用感官理解的現實被包含一切的現實所植入並支撐著。此現實的本質特性是不能通過思想或圖像,即理性思維來達到或表達出來;它是難以理解和無法言喻的,但是我們可以藉著經驗去接觸它。在人類更深層次的永恆自我中有些東西超越了個人自我,而其便是與終極現實相似或甚至相同的東西:它是我們個人存有的根基,也是他人和整個創造界的根基 ; 在那裡,我們合而為一。我們是包含一切的生命之網的一部分。儘管我們表面上看起來斷開了聯繫,但我們都與同一根源緊密連接。
這似乎是一個很難接受的概念;然而,這與量子物理學家們意識到支撐並維持所有物質的量子磁場時所面對的情況並沒有什麼不同。神秘主義者們和量子物理學家們都使用過磁場的圖像來描述他們通過實驗而接觸的現實。埃克哈大師在14世紀曾說過:「靈魂是一個磁場。」 這是量子物理學家們的研究結果反映出神秘主義者們記載的眾多方式之一。這些相似之處進一步增添了對長青哲學概念的支持。
當我們走在靈性道路上時,我們可能會意識到不同的意識水準,並藉著經驗來識別出我們的靈性本質。然後,我們充滿活力的存有開始與神聖領域中的類似能量產生共鳴,通過靈性操練,我們將變得越來越與之相適應;因此,在神聖恩寵的幫助下,我們變得完整,平衡與和諧。
我們可以想像基督徒神學也在此沿著意識極點運動中的「墜落」。正如初期教父奧力振和之後的沙漠教父艾瓦格略,以及後來的艾克哈大師所指出的,即我們的精神是永恆的-我們最初與神聖是合一的。我們曾是純粹的直覺意識。正如奧力振所解釋的,人們選擇了離開這種純粹的存有狀態,即一個對天主的違抗行為。沒有人真正清楚地解釋過為什麼會是這樣。奧力振稱其為「厭膩」或「粗心大意」。在他的神學中,唯一不這樣做的人就是基督的純粹意識,他保持了合一。然後,我們化身且被賦予肉身和靈魂(情緒的所在地),但我們保留了最初的直覺意識,即靈魂的頂峰, 精神的頂峰。
也許這就是“原罪”的真正含義。通過選擇轉離神聖狀態而被化身,我們自己要承擔不可避免的後果:我們從高層的意識水準下降為遲鈍的意識水準。然而,這不是一種懲罰,而是內置限度的一個機會:我們在物質層面上得到了我們所需要的生存需求,還選擇不將自己局限於物質的「自我」水準及其生存需求,而是藉著一種靈性操練來記住我們的神聖起源。
聖保祿也用以下措辭描述了罪惡:「因為隨從肉性的人,切望肉性的事;隨從聖神的人,切望聖神的事;隨肉性的切望,導入死亡;隨聖神的切望,導入生命與平安。」保祿難道不是在不同意識水準之間進行區分嗎?談到低等本性,他可以將其表示為「自我」的驅動力。他可以對比「自我」和「真我」的吸引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