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皈依
- WCCM Hong Kong
- 2010年3月8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皈依」“Metanoia”是一個與“眼淚的禮物”和“悔改”互相聯繫的狀態,而這狀態也可以孕育出聖德。它的起源來自兩個希臘詞‘meta’ 和‘nous’. 字首的 ‘meta’, 意思是超越, 也意味著改變。至於 ‘nous’ 是指「智力」, 不是理性思考的智力, 而是直覺的智力。就是我們直觀地知道某些事情的真理的方法。14世紀的德國神秘主義者埃克哈特大師 (Meister Eckhart) 描述這種直覺為以「心眼」 (the eye of the heart) 看事情﹐正如很多在初期教會的教父一樣。他談到「純粹的靈性知識﹐在那刻﹐全神貫注的靈魂離開了從肉身。在那裡﹐在沒有聲音下﹐我們聽見﹐在沒有任何事物下﹐我們看到......」
這是一種超越我們慣性的方式來理解事情的方法﹐是把我們的意識轉化﹐超越更深層次的現實﹐甚至與那「最終的現實」(Ultimate Reality) 相遇﹐是一種「得見天主」的方法。(埃克哈特大師 Meister Eckhart) 早期的基督徒,特別是2世紀的克萊門特(Clement)和歐里根﹐把柏拉圖的「智力」‘nous’ 概念與創世記中的「天主的肖像」畫上等號。事實上,他們是從我們跟天主的接觸點這個角度來看﹐天主的肖像就像靈魂最高層次的部分﹐我們人性的重要質素﹐是我們祈禱的器官。所有初期教會的教父也同意這「肖像」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並沒有任何例外。加上希臘理論認為「只有相似的才能認識」﹐基督教派思想家包括多瑪斯阿奎那 (Thomas Aquinas) 和埃克哈特(Meister Eckhart)也支持這個講法。這暗示我們是可以直覺地認識天主﹐因為我們在本質上已經相似衪﹐我們基本上已跟那神聖的那位有著一些共通點。埃克哈特大師稱之為 「火花」﹐「城堡」或者是我們存有的「根基」。嘗試接觸那「智力」‘nous’ 因此讓我們發現我們真正是誰﹐就是天主的子女。「但是,凡接受他的,他給他們,即給那些信他的名字的人權能,好成為天主的子女。」(若1:12)
但要意識到這種本質上的「肖似」﹐我們需要淨化我們自我中心的混亂情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真正的現實。瑪利亞瑪達肋納清楚地表明了這是什麼意思。(若20:10-19) 耶穌被釘十字架後,她發現了空墳。她心煩意亂,纏繞在自己的痛苦口和悲傷之間。即使當耶穌出現時,她被自己的傷痛所掩蓋,令她看不見眼前的事物。她認不出耶穌﹐以為衪是園丁。當耶穌稱呼她的名字時﹐她突破了以自己的情緒和須要作焦點的視野﹐並且看到真正現實的耶穌。
「皈依」“Metanoia”一詁也被沙漠教父教母用作鞠躬﹐俯伏在地的意思。這也清楚解釋了引領到充滿恩寵的「皈依」“Metanoia”應有的態度, 就是謙卑和悔改﹐以及開放的心。「皈依」“Metanoia”, 發現你自己真正是誰和天主/基督是誰﹐正是無盡喜樂的根源。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