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處之泰然和神聖的愛
- WCCM Hong Kong
- 2010年3月9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悔改的美德幫助我們意識到我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感 ; 它能引領我們達致謙卑,因為我們越來越意識到我們要倚靠天主﹐而且沒有基督的助佑﹐我們什麼也不能作。承認我們的創傷﹐這治癒的洞察力﹐讓我們邁向更加和諧和平衡的情緒狀態。此外,當我們知道儘管我們犯錯也仍然被愛, 我們更加容易接納及愛我們的近人﹐因為在他們身上, 我們看到了自己 : 「一個僧人把自己當作眾人的其中一個﹐因為他不斷地在每個人身上看到自己。」(艾瓦格略Evagrius - Chapters on Prayer)
艾瓦格略 (Evagrius) 把這種和諧的生活方式﹐一種靠著恩竉助佑下不斷成長的生活方式﹐稱之為「處之泰然」(Apatheia) 身和「神聖的愛」(Agape) 身的混合體﹐情感上的融合和神聖的愛密切地連繫著 : 「『神聖的愛』 (Agape) 是『處之泰然』(Apatheia) 的孩子。」
格世安 (Cassian) 並沒有用上「處之泰然」(Apatheia) 這個詞彙﹐而是稱之為「心靈的純潔」(purity of heart)。托馬斯·默頓 (Thomas Merton) 解釋說 : 「心靈的純潔 … 是完全接受我們自己和我們的狀況 …摒棄所有虛假的自我形象﹐及所有高估自己的能力﹐從而服從天主的旨意。
默觀者常常被指責他們的付出是「自私的」﹐他們只會關心自己的得救。對於艾瓦格和沙漠教父教母略來說﹐祈禱是最重要的﹐是他們生命的意義。但我們會聽到以下的故事 : 「有可能發生的是﹐當我們祈禱時﹐同一時間一些弟兄來找我們。然後我們便要選擇﹐終止我們的祈禱﹐還是拒絕我們的弟兄﹐令他們失望。但愛比祈禱更大。祈禱是一眾德行的其中一種﹐而愛包含了所有。」(7世紀John Climacus)
只有當我們把自己的內室打理好﹐我們才能真正地同情和支持其他人 : 「獲得內在的平安,在你周圍的數千人也會找到救贖。」(St Seraphim of Sarov). 我們永遠不要忘記我們確實在主內是一體﹐任何在近人身上發生的事情﹐最終也與我們有關 : 「生命和死亡取決於我們的近人。如果我們獲得弟兄﹐我們便獲得天主。如果我們得罪我們的弟兄﹐我們便得罪於天主。」(聖安多尼)
靈性之路幫助我們收窄我們與其他人的距離。我們是我們的弟兄的守護者。世界將會變成一個更和平的地方﹐不是透過我們改變世界﹐而是透過我們改變自己的態度﹐由關心自身利益轉為關心其他人的需要﹐無分家庭關係﹐背景﹐文化及宗教。甘地這樣說 : 「把你自己成為你希望看到世界的轉變。」這就是耶穌教導的本質。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