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人類意識的轉化
- WCCM Hong Kong
- 2011年1月9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默禱之旅的本質是遵循耶穌的命令,放下我們「自我」的關注事物:「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但是,誰若為我的緣故而喪失自己的性命,必要獲得性命。」(瑪16:24-25)這並不意味著「自我」本身就是不好的。我們需要此「自我」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正如文之光神父在《耶穌,內心之導師》中所說:耶穌有一個自我。因此,並不是說自我本身就是有罪的。是自我主義,對自我的痴迷導致我們對真正自己的遺忘和背叛。當自我被誤認為是真正的自己時,罪惡就會產生... 我們需要以「自己」的智慧來平衡「自我」的需求。當我們與「自我」保持健康的聯繫時,我們將成為完全和整合的人,從而分享耶穌的意識,並通過祂而分享神聖意識。
達致此整合與平衡的方式是深層默觀祈禱,默禱:「在默禱中,我們尋求解開我們在自己周圍所設置的障礙,它們使我們脫離在我們心中的耶穌的臨在之意識。… …一旦我們進入耶穌的人性意識,我們開始看到祂所看到的,愛祂所愛的,理解祂所理解的,以及像祂一樣去寬恕。」(若望邁恩《對深度和意義的飢渴》)。這是短誦的力量,「開啟門戶,讓純淨的愛之光滿溢」。
談論不同級別的意識常常顯得很深奧難懂,甚至令人費解。但是從基督宗教的開始,我們就听到教父奧力振(Origen)說道:「除了我們的身體感官之外,在人類之內還存在著其它五種感官。」這些「外在感官」和「內在感官」是通往不同現實的不同方式。在當今世界,我們將所有重點都放在「外在感官」和科學唯物主義,甚至否認物質以外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這種態度是人性的一部分。我們聽到公元3世紀的普羅提諾的提問:「我們內在擁有如此偉大的事物,但我們卻沒有察覺到它們是怎麼回事…有些人從來沒有觸發它們又是怎麼回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我們這個時代最著名的科學家,他談論了「直覺思維」和「理性思維」,並嘗試重新調整此平衡:「直覺思維是一份神聖的禮物,而理性思維是一位忠信的僕人。我們創建了一個社會以表彰僕人,但卻忘記了禮物。」
我們需要接受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20世紀初,他的《宗教經驗的多樣性》一書中的提醒:「我們的正常覺醒意識只是一種特殊的意識,把這一切分割到最微細的部分,那兒潛在著另一完全不同形式的意識。」然後,若望邁恩關於通過默禱「向耶穌的人性意識開放」的教導將是十分有道理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