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找到回來的路
- WCCM Hong Kong
- 2015年1月6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在《沙漠語錄》中有一則故事:「一位在塞斯特的兄弟犯下了一條嚴重的罪行。長老們舉行了一個會議並請梅瑟院長加入他們。但是,他拒絕前來。長老們給他發送了一條消息,內容如下:『請來,我們在等你。』於是,他站起身來,開始了旅程,同時提著一個有洞的舊籃子。他用沙子裝滿籃子並在身後牽引著它。長老們見到他,便問他說:『前輩,這是什麼意思呢?』老人回答說:『它們是我的罪過,我卻沒有註意到它們。這就是我要審判另一個人的罪過的方式。』 他們聽了之後,什麼也沒說,就原諒了那位兄弟。」
如果自我在其保護性「生存」模式下使我們從創傷中行動,並引起以自我為中心的消極行動,那麼就像沙漠故事一樣,它們可以被稱為「罪」。然而,在默禱的靜默中,我們向神聖指導開放自己,並將獲得洞察力進入我們的存有中,就是那由未滿足的生存需求而造成的創傷,它影響我們的生活態度並導致了我們的消極行為。在內在基督的幫助下,我們可以修改自我的行為,甚至最終昇華它。正如文之光在《耶穌,內在之導師》中所說的:「耶穌有一個自我。因此,自我本身不是罪性的。而是自我主義和對自我的執著導致我們對真我的忘記和背叛。當自我被誤認為是真我時,罪惡就產生了。」
除了靈性指導,我們還可以通過正念自己的思想,感覺和感官,來增進對為什麼我們以前是那樣的行為方式的察覺。它將逐漸使內心的批評家保持靜默,他喜歡評判和指責我們,比其他任何人都過分。通過不判斷自己,以及意識到由自己的消極能量和創傷來統治我們的傾向,我們會達致自我認識並學會接納真正的自己。反過來,這將使我們能夠在他人中認可自己,並且會減緩我們對他人的批評。正如精修者馬克西姆所說:「對於無法忍受他人過失的人,無論是真實的還是表面的,他們還沒有擁有內心的自由。」真正地傾聽,真正地關注他人,從而將自己拋在身後,開啟了一條對所有人懷有憐憫之心的路。然後,我們逐漸地不再通過判斷他人來為自己辯護。
「我們的任務是找到回歸創造力中心的路,在那裡整體與和諧被實現,將其存留在我們的內心,放下我們對自己的所有虛假形象,例如我們認為自己是誰或我們認為自己可能的樣子,因為它們在我們之外不是真實存在的。以這種粉碎幻覺的誠實與簡樸之感,存留在我們自己的內心,它引致我們時常存留在造物主的臨在中。」 (若望邁恩《沉入靜默》)那就是我們在默禱中可能要面對的挑戰,如果我們堅定而有愛地操練,而這就是救贖。正如文之光所指出的:「救贖就是以我們的整個存有來認識我們究竟是誰,我們來自哪裡。」
在我們存有的深處,我們記得自己真正的身份。正如榮格在《文明變遷》(Civilisation in Transition) 中提醒我們的:「對於那個不斷重申的問題:『我能做什麼?』,我知道只有一個回答:『成為你一直以來的樣子……即我們一直都不了解的整體性。』」
但是,這並非易事,正如我們在《沙漠教父語錄》(Sayings of the Desert Fathers) 中讀到的那樣:「一位長者說,『我花了二十年的時間奮鬥,才將所有人視為一個整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