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靈修路上的圖像障礙
- WCCM Hong Kong
- 2010年4月17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我想再列舉幾個在靈修道路上,天主的形像作為阻礙的例子。
如果我們被「天主」,「聖父」撫養長大,而我們對自己父親的經歷遠非滋養-我們感到被拒絕,被批評,被虐待-這種形象將無法給予我們放下並進入靜默所需的信任。天主不僅會讓人感到恐懼和迴避,而且我們的自我形像也將完全不值得天主關注。甚至稱呼和思考天主是「母親」並不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只是將一個形象替換為另一個。其他人可能也有此種被母親拒絕的經歷。
耶穌稱天主為「父親」,因為在猶太文化和社會中,家庭是社會生活的中心,而父子關係是最為重要的。通過使用這個名字,祂的聽眾會知道,祂與天主的關係是多麼親密和重要。
如果天主被視為判官,那麼祂就會成為要避免而不是與之交往的人,正如我們當中許多人背負著此被察覺的罪惡感重擔。 「天主真的是無條件的愛與寬恕嗎?」「他會不會發現我的欠缺呢?」那麼,為什麼我們要進入祂的臨在的靜默中呢?我們為什麼要把自己擺在一個會被判斷和拒絕的位置上呢?
即使在如今,天主作為判官的形像也很普遍。我們中有些人仍然相信,我們的好運是天主對度正義生活的回報,而我們的不幸則是對違反祂誡命的懲罰。這種信念在耶穌時代非常普遍,「以至於當耶穌提出一種徹底不同的方式看待苦難和福祉時,甚至連祂的門徒們也都目瞪口呆。他說,好運,舒適和富裕實際上可能是化了妝的詛咒。」(文之光神父《耶穌:內在之導師》)
在嚴格的教派宗教中長大,不盡相同的祈禱方式,這可能是通往神聖道路上的真正障礙。我們可能會感到遵循默禱的道路是對父母不孝。這要么使我們停滯不前,要么繼續我們自己的探索,但感到自己內在的分歧。
我們靈修上的成長,是以我們改變天主形象為標誌和反省。但是我們都有不同的進度。因此,我們必須注意不要踐踏他人的形象。若望·卡西安 (John Cassian)在他的《會議》(Conferences)一書中,講述了一位第四世紀的沙漠隱修士的故事,他被告知要擺脫他擬人化的天主形象。他服從了,但過了一會兒,我們聽到了他痛苦刺心的哀嘆:「我有禍了,我這個不幸的人!他們奪走了我的天主,我沒有可以抓住的,我也不知道我應該向誰崇拜或致辭!」
只有持之以恆的默禱,我們才能親身體驗到,我們在默禱靜默中相遇的神聖現實是對真正的我們的愛和接納。正如浪子回頭比喻所圖解的那樣,我們的錯誤行為瞬間將被神聖的寬恕所消解。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