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成就還是恩賜 ?
- WCCM Hong Kong
- 2010年3月4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上星期我們已經談論過「惰性的魔鬼」。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其中一個可以戰勝這個「魔鬼」的方法就是通過對默禱/祈禱的堅持,但這是困難的。就連曠野的聖安多尼,他是四世紀沙漠教父教母的榜樣,也面對同樣的問題 :
當聖潔的安多尼在曠野的時候,他被惰性困擾,被許多罪惡的思想攻擊。他對天主說:「主, 我希望得救,但這些思想總不離開我; 在困苦中,我還可以做什麼呢 ? 我怎樣才能得救呢 ?」 不久以後,當他起來往外走時﹐安多尼看見一名男子像他一樣獨自坐著﹐從他工作的地方起身祈禱﹐之後又再次坐下繼續編結繩子﹐之後又再起身祈禱。他是上主派來糾正他和重新肯定他的天使。他聽到天使跟他說 : 「這樣做﹐你便會得救。」聽了這些話以後,安多尼充滿了歡欣和勇氣。他照樣做﹐而他得救了。
這成了本篤會生活方式的背景 : 「祈禱和工作」(ora et labora) ﹐就是在工作與工作之間加入定期的祈禱時間。為我們默禱者來說﹐這是一個很容易理解的勸導﹐就是不以餘生作代價屈服於誘惑之下﹐而坐下作定期的默禱。特別在早期﹐跟從每天兩次默禱的紀律﹐又或你的生活許可的話﹐每天三次﹐ 在固定的時間﹐每次三十分鐘; 其實是以祈禱來打斷你的日常生活。
通常當我們開始默禱時,我們會很留意其好處﹐禁不住想繼續一段更長的時間。希望盡力爭取成為一個靈修上的專家這個誘惑永遠存在。但是,如果我們真的這樣﹐很快我們便把自己開放給「惰性的魔鬼」。也許我們不會再感受得到以往的平安。但是誰在爭取並且感到失望?是誰迫使你這樣做呢?是誰喜歡得到成就?是誰甚至引誘我們尋求他人的尊重?答案顯而易見。這是我們意識的一部分,用以幫助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存。那部分負責應付物質的現實﹐在那裡﹐我們可以找到自己 - 「自我」。但是,如果我們跟隨著我們的「自我」行事﹐我們便會成為最重要的沙漠教父龐帝古斯 (Evagrius) 所分辨的三個「魔鬼」的犧牲品。﹕就是貪婪,尋找自尊和驕傲。
但是﹐默禱就是要把「把自我放下」﹐把這些「自我」的慾望放下﹐只有這樣﹐我們才可發現自己真正的身份 - 「天主的子女」。假以時日﹐我們被天主的恩寵所感動﹐我們不再發現自己正在祈禱﹐這就是聖神的恩賜﹐而非我們的成就。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