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不要判斷
- WCCM Hong Kong
- 2015年1月4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耶穌和沙漠教父教母們的其中一項重要教導是堅持不去判斷別人。在聖經的許多段落中,耶穌都建議我們不要去判斷。你一定會記得瑪竇福音7:1-5中關於「你兄弟眼中的木屑和自己眼中的大樑」之段落,還有其它我可以引用的段落 - 我相信總共有37段之多。我們看到了聖瑪爾谷如何將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的教導帶到亞歷山大。由於沙漠隱修士們是外邦人,聖保祿便因此稱自己為「外邦人的宗徒」(羅11:13),這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他的信件在福音書寫成之前的幾十年就已經開始流傳了。他們會在致羅馬人書中讀到(2:1-3):「因此,你無論是誰,判斷人的便無可推諉。因為你判斷別人,就是定你自己的罪,因為你這判斷人的,正做著同樣的事。」
意識到這一點可能會很痛苦。因此,「自我」再次引發了抵抗,使我們感到無聊,疲倦和不安:像所有沙漠教父們一樣,艾瓦格略將其稱為「 懶惰的魔鬼」。與其將這種不安,無聊或其他情緒標識為我們本性的內在掙扎,我們在自身之外的事物中尋找造成它們的原因。我們傾向於將這種不滿情緒投射出來,並指責別人為我們所做或未做的事情:這是我們的團體,父母和社會的錯……我們試圖用藉口為我們的感覺和行為方式辯護,在我們看來,這似乎是合理的。在沙漠教父的一則故事中,我們找到了這種行為的一個很好的範例:「一位弟兄在團體中焦躁不安,經常動怒。所以他說:『我會一個人去一個地方住。由於我不用講話或聆聽任何人,因此我會保持安寧,而且我強烈的憤怒也會停止。』他出去了,獨自一人住在一個山洞裡。但是有一天,他把水壺裝滿了水,將它放在地上,它卻突然倒了。他又把它裝滿,然後它又倒了,一連發生了三次。然後,他憤怒地抓住水罐,把它弄碎了。恢復了他的思維之後,他知道憤怒的魔鬼嘲笑了他,他說:『我將回到團體。無論你身在何處,都需要努力和耐心,最重要的是天主的幫助。』」
我們閒聊,判斷和批評他人的傾向是我們展現自己未解決衝突的一個重要方式:一個明確的標記表明我們尚未「淨化」我們的情緒。它把我們與我們的條件作用,即「未滿足的需求」以及由此產生的慾望聯繫在一起。正如聖保祿所說,我們判斷和批評他人的行為(可能是我們自己潛在的行為)。美洲原住民貝爾哈特(Bear Heart) 在他的《風是我的母親》(The Wind is my Mother) 一書中說道:「切勿以手指鄙視或判斷你的同伴,因為當你那樣做時,就會有三根手指指向你自己。」但是,判斷不僅對我們有害,而且在判斷中我們也為其他人定格,否認他們有變化,進步和成長的可能。我們在某個特定的時間內將他們困住,「桑西亞院長說:「在十字架上的右盜,只因一句話便成了義;而被算在宗徒之中的猶達斯在一夜之間失去了所有的辛勞,從天堂降到了地獄。」 (沙漠教父的故事)
默禱有助於我們漸漸察覺到自己將自身的困難投射到他人身上,這樣做不僅轉變了我們的意識,而且改變了我們的生命。默禱的恩賜成為了我們的一部分,並有助於我們對同伴有一個更加沉著和平衡的態度。受益於此一訓練,我們逐漸能夠看到不受情緒負擔,條件作用和生存驅動力所阻礙的日常現實。我們到達「內心的純淨……,完全接納我們自己和處境……棄絕對自己所有的虛假形象,對自己能力的誇大其實,以便可以遵守天主對我們的旨意。」(多瑪斯牟敦)。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