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基督宗教傳統內的默禱
- WCCM Hong Kong
- 2011年1月31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由於能夠轉換為不同的存有模式是一種人類特質,我提過的許多事情不僅適用於基督宗教傳統中的默禱,而且適用於其他主要宗教傳統中所採用的靜默和專注的祈禱形式。因此,讓我們花點時間提醒自己是什麼使我們的默禱基督徒化。
耶穌在祂的教導中掛心並幫助我們重新留意天國和天主的臨在,祂推薦了靜默和內在的祈禱。我們發現了默禱/默觀祈禱的本質-靜默,獨處和內在化– 祂在山中聖訓中說:「但當你祈禱時,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禱,你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瑪6:6) 格世安對此解釋如下:「我們在內室祈禱,是當我們完全從所有思想和關心之事的嘈雜中抽離我們的心時,向暗中的主親密地披露我們的祈禱。當我們關上門祈禱,我們嘴唇緊閉,在完全靜默中向那位不是搜索聲音而是心靈的主祈禱。」
一位十七世紀的法國科學家,作家,哲學家和天主教神學家布萊斯·帕斯卡(Blaise Pascal)認為,我們所有的苦惱都源於一個單一的原因:就是我們無法獨自一人靜靜地坐在房間裡,他認為這最終將導致我們的毀滅。除非我們像若望邁恩所說的那樣,將意識的探照燈從自我中移開,然後進入內在的靜默,否則我們將無法瞥見真實自我的光芒,也無法意識到我們與終極現實的聯繫並「在祂的滿全中擁有生命」。文之光神父在《耶穌:內在之導師》中討論默禱時強調了此必要的轉換:「祈禱必須植根於真實自我的真誠,而不是自我的自我意識。」他是基於耶穌的話:「你們應當心,不要在人前行你們的仁義,為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你們在天父之前就沒有賞報了。」(瑪6:1)文之光神父繼續說:「每當我們獲得安全感或高興得到別人的認可時,祈禱的真實性就會受到損害。」耶穌擴展了此自我對日常生活的需求和慾望的分離:「不要為你們的生命憂慮吃什麼或喝什麼;也不要為你們的身體憂慮穿什麼。」(瑪6:25)
在此聖訓的教導中也強調了使用單詞或短語:「你們祈禱時不要嘮嘮叨叨,如同外邦人一樣,他們以為只要多言便可獲得垂允.」(瑪6:7-8)之後在法利賽人與稅吏的比喻中,耶穌讚許了此稅吏的祈禱方式,他只是不斷地重複此短語:「天主,憐憫我這個罪人吧。」(路18:10-14)
我們的默禱之所以基督徒化,是因為它根基於我們的信德和對耶穌教導的信賴。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