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31. 基督宗教傳統內的默禱

由於能夠轉換為不同的存有模式是一種人類特質,我提過的許多事情不僅適用於基督宗教傳統中的默禱,而且適用於其他主要宗教傳統中所採用的靜默和專注的祈禱形式。因此,讓我們花點時間提醒自己是什麼使我們的默禱基督徒化。


耶穌在祂的教導中掛心並幫助我們重新留意天國和天主的臨在,祂推薦了靜默和內在的祈禱。我們發現了默禱/默觀祈禱的本質-靜默,獨處和內在化– 祂在山中聖訓中說:「但當你祈禱時,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禱,你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瑪6:6) 格世安對此解釋如下:「我們在內室祈禱,是當我們完全從所有思想和關心之事的嘈雜中抽離我們的心時,向暗中的主親密地披露我們的祈禱。當我們關上門祈禱,我們嘴唇緊閉,在完全靜默中向那位不是搜索聲音而是心靈的主祈禱。」


一位十七世紀的法國科學家,作家,哲學家和天主教神學家布萊斯·帕斯卡(Blaise Pascal)認為,我們所有的苦惱都源於一個單一的原因:就是我們無法獨自一人靜靜地坐在房間裡,他認為這最終將導致我們的毀滅。除非我們像若望邁恩所說的那樣,將意識的探照燈從自我中移開,然後進入內在的靜默,否則我們將無法瞥見真實自我的光芒,也無法意識到我們與終極現實的聯繫並「在祂的滿全中擁有生命」。文之光神父在《耶穌:內在之導師》中討論默禱時強調了此必要的轉換:「祈禱必須植根於真實自我的真誠,而不是自我的自我意識。」他是基於耶穌的話:「你們應當心,不要在人前行你們的仁義,為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你們在天父之前就沒有賞報了。」(瑪6:1)文之光神父繼續說:「每當我們獲得安全感或高興得到別人的認可時,祈禱的真實性就會受到損害。」耶穌擴展了此自我對日常生活的需求和慾望的分離:「不要為你們的生命憂慮吃什麼或喝什麼;也不要為你們的身體憂慮穿什麼。」(瑪6:25)


在此聖訓的教導中也強調了使用單詞或短語:「你們祈禱時不要嘮嘮叨叨,如同外邦人一樣,他們以為只要多言便可獲得垂允.」(瑪6:7-8)之後在法利賽人與稅吏的比喻中,耶穌讚許了此稅吏的祈禱方式,他只是不斷地重複此短語:「天主,憐憫我這個罪人吧。」(路18:10-14)


我們的默禱之所以基督徒化,是因為它根基於我們的信德和對耶穌教導的信賴。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50. 奧力振和旅程的階段(第三部分)

現在,我們來到奧力振的旅程的最後階段,默觀天主。對天主願景的渴望是許多初期基督徒進入埃及,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沙漠的原因。他們希望按照耶穌的教導而奉獻自己的生命,並遵循祂的引導將自己的存有方式從基於多重性而完全轉變為一種整體合一性。...

 
 
 
49. 奧力振和旅程的階段(第二部分)

卡利斯托斯瓦雷主教 (Bishop Kalistos Ware) 繼續他對此旅程階段的探索: 因此,在「實踐」或「倫理」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進展之後,接近了「純潔的心」,我們可以藉天主的幫助和恩典開始進入第二階段,艾瓦格略稱之為「自然的默觀」...

 
 
 
48. 奧力振和旅程的階段(第一部分)

我們看到奧力振(Origen) 如何將我們的兩種存有方式,就是使徒和默觀與瑪利亞和瑪爾大聯繫起來,但後來他對此進行了精煉,並區分了三個階段,他稱之為「倫理」,「物理」和「光學」。卡利斯托斯瓦雷主教 (Bishop Kallistos Ware)...

 
 
 

Comments


© Copyright 2019 by WCCM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For Simplified Chinese content,

please visit our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请到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浏览中文简体内容

默祷2.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