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行動與臨在
- WCCM Hong Kong
- 2010年3月30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默觀可以引領我們更全面地看事物,但如果欠缺行動,還是未夠的。在路加福音 (路10:32-42) 有關瑪利亞與瑪爾大的故事中,說明了整合行動與臨在的重要性,以及行動與默觀之間的關係。瑪爾大代表了我們每天活躍及繁忙的生活,包括工作、朋友、款待別人等。當有人正在留心傾聽一位鍾愛的訪客時,有誰會想打擾他呢?有誰不想加入在他們當中,反而去為大家準備之後的膳食呢?瑪利亞正是我們存有中默觀的部份,在祈禱中傾聽及默想基督,或在聖言誦讀中與基督相遇。
這個故事正好代表了我們。行動和默觀正是我們存有的兩面。我們是瑪爾大,也是瑪利亞。當我們因為忙碌而埋怨沒時間默禱時,正是瑪爾大支配著我們的時候。當我們放下一切,全心投入在祈禱/默禱及聆聽之中,我們便只想成為瑪利亞。但我們需要在當中找平衡:我們不能只是其中一個。生活在團體之中,我們需要是瑪爾大,也需要是瑪利亞。正如本篤會的規條強調:應有祈禱和工作的時間,即「祈禱與工作」(‘ora et labora’)。
瑪爾大當時正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為大家準備食物以供分享,可是因為她帶著忿怒專注在她的工作上,於是便蒙蔽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見她自己另一半的心神,即那專注傾聽的瑪利亞。耶穌為她指出這點:「瑪爾大,瑪爾大!你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我們經常也是這樣。其實我們只需要做到的,就是從內心的深層意識開始出發,在那裡,你會找到一顆對他人憐憫之心。埋怨的是我們需要自尊的「自我」,希望得到別人的讚賞,看到他人被責備。真正需要的是接納,把我們存有的兩面整合在一起:我們有些時候可以是瑪爾大,其他時候也可以是瑪利亞。在耶穌的一生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美妙的平衡,即行動與默觀之間的平衡。衪走遍不同地方向人宣講、醫治病患者,然而,我們經常聽到衪抽離到寧靜的地方靜默祈禱:「在這幾天,耶穌出去,上山祈禱;他徹夜向天主祈禱。」(路6:12)
今天,大部份教會生活集中在我們「瑪爾大」的一面,甚至有些人已經忘記,瑪利亞所作的是被耶穌所稱讚的。關愛別人、讚美的口禱、朝拜聖體、祈求、相通的轉求、感恩讚美、禮儀等,這些也是重要及有效的祈禱方法。但瑪利亞的工作,包括靜默的祈禱和專注的寧聽,即默觀的生活,已被遺留到只是流傳於小部份修道人當中。這是若望邁恩生命中的召叫,文之光神父所延續的:嘗試把平信徒與這耶穌的教導,有著長遠歷史的默觀傳統重新聯繫起來。在 2007年,普世基督徒默禱團體得到梵蒂岡權威性的肯定,作為一個基督教派的默觀團體,藉此承認瑪利亞的工作。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