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沒有思想﹐沒有影像
- WCCM Hong Kong
- 2010年3月25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在上週的「長青哲學」中﹐我們看到內在的寂靜及獨處﹐配合如默禱的默觀修練﹐能帶領我們發掘我們伕信仰的重點﹐甚至是所有智慧傳統及宗教的共同核心。雖然在經驗的層面﹐不同宗教也有著很多共通點﹐但在理論及神學層面﹐卻有著主要的差異﹐因為當我們傳譯這些經驗時﹐被不同文化及社會體制所影響。可是﹐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上﹐尊重不同宗教的真理﹐並參與不同宗教之間的對話是重要的。這也是普世基督徒默禱團體的重要方向。透過與其他宗教分享默觀的寂靜﹐產生共同性﹐藉此達致互相尊重和了解。
只要我們保持在經驗的層面分享寂靜﹐那麼我們便不會有任何衝突或誤解。但我們很容易從經驗轉移到思想裡去。因為希望真正理解內在的靈性經驗﹐驅使我們把這些經驗傳譯成影像及文字;我們的意識就是這樣運作。能夠把事物命名﹐給予我們一份安全感及操控感﹐但幻覺也可能就此產生。我們忘記了理智意識的限制﹐我們忘記一切思想和影像﹐尤其是有關神聖者﹐會扭曲和限制了事實。事實上﹐早期的基督徒認為﹐把神賦予任何名字是一種褻瀆。
在第二世紀基督教神秘傳統的開始﹐我們有亞歷山大城的克來孟 (Clement of Alexandria)﹐他是首位基督宗教哲學家及神學家﹐嘗試把神秘的經驗及人靈與神聖者的關係傳譯成文字。他以「否定」的方法﹐一種「負面」的方法﹐沒有說出天主是怎樣的﹐因為他看到神是超越我們可以理解的神聖奧秘。他試圖形容神的本質﹐否定天主是怎樣的︰「天主不在任何空間﹐但超越一切空間、時間、名號及思想。天主並沒有限制、沒有形式、沒有名號。衪是匿名的 . . . 剩下的只有純粹的存在概念,這是你最能夠接近天主的事實 ... 他是不可言喻的,超越了一切言語、概念及思想。」(亞歷山大城的克來孟)
他覺得只能透過摒棄所有通常與物質世界相關的質素﹐我們才能了解天主的本質。曾經有一個美麗的比喻︰「玉不琢不成器」。同樣﹐如果我們渴望體驗神聖的現實﹐我們也必須琢掉一切有關天主的想法及概念﹐我們的思想及影像﹐直到一天﹐藉著恩寵﹐天主把衪的臨在顯示給我們。到了那時﹐我們便進入「在敬畏與寂靜中敬拜天主﹐以神聖的奧妙站在天主面前」的一個境界。(克來孟) 這個境界幫助我們忍受人類為尋找意義的各種表達方式。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