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心靈的內在皈依
- WCCM Hong Kong
- 2015年1月21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我們已經討論過本篤會的皈依誓願,因為它指出了靈性道路的實質–它是由於我們對日常現實觀察方式的改變,以及對嵌入其內在深層現實的覺醒在我們內的改變。但我最近重新閱讀了若望邁恩對於《在覺醒中的皈依》(Conversion in Awakening) 的解釋,謹與你們分享。
「皈依分為兩個層次。其中一個是我們生命外在方面的向外層次。但是,在此外在皈依的底層是內在皈依,你可以稱之為心靈皈依。如果我們只是生活在外在層面而沒有內心的更深層面,即心靈的內在皈依,那麼我們就有可能使我們的靈性生命僅僅是外表,枯燥,形式化和法律化。你外在生命中的位置,最終取決於你在更深層次上真正地對天主的奇妙和奧秘之開放程度的進展……我們在這裡所說的皈依是對我們靈性基本層次的一種持續加深的承諾,不斷地回應基督放在我們心中的精神……我們可以製造一個只是滿足外在儀式,犧牲和規則等等的宗教,但心靈及對天主的認識卻是睡著的……如果我們真的認識天主是誰,如果我們真的擁有對其臨在之現實經驗,我們對宗教承諾的缺乏就會暴露,我們就會被徹底粉碎了。轉向主 - 對天主的認識 - 帶來一種深度的靜默。一旦我們與永生天主的聖神相遇,唯一可能的真實回應就是深刻而虔誠的靜默。
我們需要面對的皈依挑戰是我們必須被改變。我們喜歡認為我們將按照自己的時間和步調來改變自己。但是皈依的實質是在轉向主時,祂改變了我們。我料想大多數人的現實情況是我們不太渴望被改變。我們較願意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出演。我們喜歡做主並掌控一切。皈依的本質是主將做主,我們將因他希望我們被改變而改變。當你繼續誦念短誦,隨著你在祈禱中靜默的不斷加深,如果你發現自己對此有種強烈的保留,甚至有些煩惱和憤怒,不要感到驚訝。當我們更加充分地體驗到它的貧乏時,主的祈禱就確實地開始出現在我們內,不再是我們的祈禱……一旦它開始在我們內出現,我們就會變得非常不安,因為誠實的說,我們大多數人真的不希望被改變。我們希望像大多事物和人受到我們自己的控制一樣,來控制我們的宗教……
我想為你強調的是我們生命的所有外在標記 - 即我們的宗教規例,祈禱和禁食,我們改善生活的新決議 - 都是好的,但除非有內心的皈依和精神的內在貧乏,所有這些都不算什麼,或只有很少的意義。這便是此格言的秘密所在:『神貧的人是有福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