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存有的兩種方式
- WCCM Hong Kong
- 2011年1月18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我們聽到若望邁恩談論說:「人類最難以忘懷的恐懼——孤立、憂慮和孤獨——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可怕的錯誤。」他在同一段落中繼續陳述:「一種荒謬的錯誤渲染現實的形象」,其「被天主之愛的強大力量所溶解。」我們通過祈禱經驗到「人的基本條件不是分離而是合一與同在。」祈禱/默禱是如何做到的?它是如何使我們從無意義到現實的完整意義呢?
這裡的重點是專注所起的作用。若望邁恩憑直覺和經驗知道這一點。因此,他所強調的忠告只是「唸你的短誦」。神經系統科學已經證明了他的正確性。研究表明,通過專一的專注於我們的短誦,我們從左腦轉向右腦的存有方式。大腦有能力使用兩種解釋現實的互補方式。
量子理論的類比也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我們更廣闊的意識到此兩個不同層面。實驗表明,一個亞原子粒子,即一個電子,根據實驗調試和情況,既表現出類似於粒子的性質,又表現出類似於波的性質,我們通過它來審核現實:「我們必須記住,我們觀察到的不是大自然本身,而是暴露於我們的探尋方法中的大自然。」(海森堡)
由於我們是由電子組成的,因此我們也可以將其應用於自身。隱喻地說,我們發現自己在給定「情況」中,我們要么展示「粒子」本質,要么展示「波」本質。當我們從事日常瑣事時,我們會認出我們的「粒子」本質;我們在身體上表現出的「物質」層面,由「自我」所統治-分離,為生存而奔忙。當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我們的短誦上時,我們進入內在的孤獨與靜默,並與我們的「波」本質及其中心,我們真正的「自己」相連,通過它我們與全人類的「波」現實相連,以及受造物,宇宙和神聖。我們的左腦將我們固定在我們的「粒子」本質中,而我們的右腦則使用我們的「波」本質。我們既可以固定於時間和空間之內,也可以在一直開放狀態下。當我們擔心以下問題時:「在這個特定時刻我們像什麼?我們生活的定位是什麼?我們是什麼樣子?」我們將存有和意識限制為專注於我們單獨的表面人格之「粒子」本質。然而,當我們的意識沒有忙碌於特定的思想時,當我們轉換使用右腦時,我們在「波」本質之中,我們會進行本能的聯繫,並直覺地留意到內涵的統一。觸及現實的此一層面會引致真正經驗上的「認識」:「我們在天主之內,在祂內我們發現了我們的本質身份和獨特意義。」(若望邁恩)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