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團體
- WCCM Hong Kong
- 2011年1月15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在過去的幾年中我發現令人著迷的一點,就是科學如何在縝密的實驗中越來越多地證實到,那些走在靈修之路的人士從個人經驗中所認識的。我已經談過團體的重要性以及默禱團體如何在旅途中支持我們。以下的實驗證明,在不止一種的方式中的真實性:在一次祈禱會,一群方濟各會的修女們被連接到腦電波機上。最初,每個人各自有自己的腦波模式,不過在一起祈禱約10分鐘後,她們所有的腦波模式都成了相同的。
這必然也在我們的團體中發揮著作用。默禱者通常告訴我說,尤其是在初期時,他們發現與每周小組一起做默禱比自己在家中默禱更容易。以上實驗為我們提供了客觀證據,表明我們在相互支持和加強彼此。此外,在默禱期間,我們全都調整進入了相同的波長-- 用基督宗教的話來說,就是聖神的波長。我們已經知道,存在於我們最深處的聖神統一我們自己的存有,並使我們聯合一起,正如若望邁恩在《基督之臨在》中所說:「即使我們自己的中心,我們的客觀意識也被統一。所有這一切,『此成為一的過程,就是聖神的工作』」。
由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是生活在「自我」中,所以我們只看到分離,而不是內含的統一和互聯性。我們忘記了我們之間的整體聯繫。通過這種方式,默禱在改變我們的意識和覺悟中履行著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通過共同默禱和祈禱,「我們經驗到人類的基礎狀況,男人和女人,不是分離而是合一,正如天主是愛般同在:在直接的合一中,『同在』就是在愛中。 」 (若望邁恩《基督之臨在》)如果我們都意識到自己的本質統一性,我們的世界將會有多大的不同呢?
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知道其他人會對我們有多大影響–父母總是擔心一些朋友對孩子的思維和行為的影響;我們談論志趣相投的朋友之重要性。埃里克·坎德爾(Eric Kandel)在《科學美國人》上發表的一篇名為《神經元小系統》的文章中,他提出了以下發現:「即使在簡單的社交經驗中,正如當兩個人談話時,其中一人大腦中的神經元體系的行動,能夠對另一個人的大腦中可調節的突觸連接具有直接而持久的影響。」
我們在靜默中的發現,在我們的存有中心,根基於我們經驗上的就是一種信任的,充滿愛意的關係以及共融的感覺,此實際上就是信仰的真正含義。文之光神父(Laurence Freeman)在他的最新著作《第一眼-信仰的經歷》中說:「團體-就像婚姻一樣-是信仰的產物。」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