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接納靜默
- WCCM Hong Kong
- 2011年1月12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對於我們許多人而言,無意識地支配我們的主導情緒是不安和恐懼。根據若望邁恩(John Main)的觀點,它們阻止我們擁有進入靜默的勇氣。這些強烈的情緒要么是由於外界的刺激,引致我們感到對自己的生活無能為力;要么是由於內在狀態,主要是缺乏自尊,當我們太留意自己的缺點和局限時。這些外在恐懼可能基於某一真實狀況,而內在恐懼則基於錯誤的觀念,僅是一種認知。它們是基於缺乏真正的自我認識,正如我們忘記了我們整個存有的真理。若望邁恩不斷地為我們指明正確的方向:藉著進入內在,我們可以體驗到「在我們存有的終極中心,我們的所有品質和能量的和諧,其正是所有存有的中心和源泉……愛。」
這些情緒並不是使我們躊躇進入由默禱所引致的內在靜默之唯一因素。進入內在並發現一種不同的存有方式與現今對重要事物的看法背道而馳。我們的社會專注於物質層面,甚至否認除了理性和覺悟的意識層面之外的任何超越事物。意識被認為是大腦的一種新興特性。一旦大腦不再運行,等待我們的就只有遺忘。這真是對人性的有限而令人沮喪的觀點:我們僅僅是有機的生物計算機,對來自周圍狀況的刺激做出反應,與生俱來就是要肯定自己, 行動, 並且實現。難怪覺得毫無意義和疏離感在我們的時代如此普遍。對此問題的解藥就是靜默和好好的存有,而卻被認為是浪費時間,在其內,我們可代替那更有利地實現我們清晰的唯物主義目標。精神和靈魂的存在被否定;它們被認為只是對永生不切實際否認願望的回應。別介意,此觀點已與數千年來的哲學和靈修思想相違背。僅列舉幾個最近的例子:早在20世紀初,精神科醫生榮格就曾觸及此徹底的懷疑:「關於人類心智意識之下所可能具有的其他層次這個假設,不會引起很大的反對。但是關於在意識之上的其他層次, 聽起來似乎像是一種背叛人類天性的推測。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在《宗教經驗之種種》中強調:「我們的正常覺醒意識只是一種特殊的意識,把這一切分割到最微細的部分,那兒潛在著另一完全不同形式的意識。」儘管在此千年之中有這些和許多其他的聲音,大多數的科學家還是堅決擁護其有限的唯物主義和機械論的觀點。
在這方面,若望邁恩藉著鼓勵我們成為反文化者而引領我們,進入靜默並親身經歷比我們思想之外更多的東西。他在《沉入靜默》中解釋說:「只有接納靜默,人們才能認識自己的精神,只有遺忘於無限的靜默深度,他們才能顯示出精神的源頭,在其內,多樣性和分歧消失了。 」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