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對我們的潛能開放
- WCCM Hong Kong
- 2011年1月11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上週,我談到了「命名不等於認識」的說法,但我們的本能是去命名,因它使我們有一種控制的感覺,儘管這可能是一種幻覺:我們認為我們知道我們在處理什麼。我們的大腦甚至是這樣構造的。它首先在圖像中起作用,引致概念,然後是思想和名字。我們對生存的內驅力呼籲我們要有控制權。這在處理物質和理性的意識層面上的問題時非常有用,但對於我們拋棄理性思想世界的靈性道路卻是一個真正的障礙。然後,我們進入靈性覺悟,一種不同的存有方式,在那裡我們將控制權移交給我們稱為天主的至高的能力。為達此處,我們需要在天主的愛中感到安全。
我們在自己的腦海中所創造的天主形像,我們對此神聖現實附加的何等名稱,可以阻止此必要的信任和愛之關係。這些圖像非但沒有幫助我們,卻將我們囚禁於自己的思想世界,並在此道路上形成一個真正的阻礙。如果我們被「天主,父親」的思想教育長大,但我們對自己父親的經驗卻與此相差甚遠- 即我們感到被拒絕,被批評-故將天主作為父親的形像不會給我們建立愛之關係所需的信任。甚至將天主視為「母親」並不能真正處理這個問題,我們純粹只是將一個形象替換為另一個。其他人可能也有被其母親拒絕的類似經歷。如果天主被視為判官,那麼祂就會成為要避免而不是與之交往的一位,正如我們許多人背負著一種認知上的罪疚感的重擔。如果我們被一個老人坐在天堂的雲彩上的形象教育長大,而我們具有科學的傾向,那麼很快就會發現這是不可能的–我們的幼稚形像被認為是過大的虛構品,我們以不成熟的形象否決宗教。若望邁恩(John Main)在《臨在的基督》中指出,這些圖像導致恐懼成為我們的主導情緒:「因此,我們的祈禱成為一種取悅或安撫祂的方式,在祈求中我們希望『將祂的怒氣從我們身上轉移』。」
懼怕自己不夠優秀會導致一種疏離感和無意義 - 這是我們西方社會普遍存在的狀況。但是耶穌向我們顯示了祂的存有方式,並教導我們天主是愛,不是另一個擁有的形象,而是作為一種我們可以經驗到的個人的愛之關係。只有遵循耶穌的「棄絕自己」的指引,我們才能在我們存有的中心經驗到神聖的愛之臨在的沉靜。我們遵循若望邁恩(John Main)關於放下所有思想和形象的教導,並以此來構建「自我」。然後我們知道,正如他在《臨在的基督》中告訴我們的那樣:「我們因天主而成為所是。天主是我們的存有,因此我們的存有就如同祂一樣是善的。」他強調我們會有此經驗,儘管事實「似乎令人難以置信,通往此真實願景的途徑是對所有圖像的超越。從表面上看,我們似乎沒有圖像就沒有願景,就像沒有思想就沒有意識一樣。」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