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3. 愛他人

來自若望福音:

「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彼此相愛;正如我愛了你們一樣,你們也要彼此相愛。如果你們彼此相愛,世人就會因此而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 13:34-5)


愛的第一個面向是對自己的愛–達到真正的自我接納和真正的自我認識,然後能夠超越自己。我們可以談論以及將其神學化和心理學化,但是我們需要知道如何去做。我認為默禱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在每個非常真實的個人經驗中向我們表明,為了學會愛自己,我們只需學會保持靜止和變得平靜。當我們面對愛的奧秘時,我們認識到愛自己是使我們能夠服從耶穌誡命的必要條件:愛他人;彼此相愛。


在我們奠定能夠愛自己的基礎之前,我們無法愛他人。或者換一種說法,因為這不只是非黑即白,我們可以愛自己的程度就是我們可以愛他人的程度。這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因為一些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自我在三歲時,大部分的防禦機制就已經到位。在那個年齡段,我們對自己所做或所處的狀態沒有太多的控制權。


但是我們有的是時間,我們必須盡可能利用時間,而自我的這個小機制是必要的。這對學習愛的第一和第二階段是必要的。我們需要自我去愛自己;我們需要自我去愛別人。我們特別需要它去愛別人,因為我們需要能夠把別人看做「他人」。除非我們能把他人視為我們以外的人,否則我們不能從我們有限的世界觀中實現這種飛躍。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去看到他人與我們不是分離的。但是我們需要第一感知,因此我們需要自我,這是分離的過程。我們需要自我的發展,特別是在最初的幾年,與子宮的分離,與乳房的分離,與母親、父親、家人和朋友們中分離出來—能夠分開,能夠自立,學習能夠冒險成為自己。自我是一個必要的心理過程,它使分離發生。這很痛苦,很傷人,但是必要的。


但自我也是一個障礙。正是這種機制使得第一階段的分離發生,但它通常會成為一個障礙,因為它把我們鎖在一個永久分離的視野中。當我們漂浮在子宮的羊水中時,我們處於一種與整個宇宙未分化的共融狀態中;我與一切是沒有分離的。但是,為了完全活著,我們必須經歷一種破裂,突破,從整體感的分離,即無意識的共融感。我們必須經歷一種從共融中的分離,如果我們想要進入完全地意識共融。這是一個我們藉著在所有關係中的生活,死亡和復活中所學習識別出的模式。


因為自我自然地不喜歡其中所包含的痛苦,因此它並沒有真正看到超越愉悅和痛苦的事物。它在痛苦中看不到任何終極意義。自我最終認識到了這種成長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模式,並且抵抗它;因此,我們被卡住,固定和鎖入發展的自我層面。自我便成為了我們必須學會超越和拋下的障礙。除非我們將自我拋在身後,否則我們不能跟隨呼喚我們的導師。因此,自我就像一艘把我們帶到河對岸的船,但之後卻要被拋下。


我們越對此進程增長意識,就會越意識到生命本身就是在關係中;生命是與關係有關的,關係是天主給我們的禮物。其最高象徵就是天主。我們的傳統和教導所告訴我們的都象徵著人類之愛和關係的神聖。


天主是一個愛的團體,不是一個孤立的存有,而是三個位格的團體。如果天主是愛,那麼天主必須是有位格的。愛不能是非位格的;這在措辭上是矛盾的。天主對我們而言並不是超越我們經驗或理解能力的事物。「天主」一詞象徵著人類在神化狀態下的完整和成全。對於人類關係的神聖性而言,天主是其絕妙的象徵。三位一體-父,子和聖神-構成天主奧秘的關係:愛在狂喜中接受,給予和超越自己。


創造是天主的狂喜,愛之共融的狂喜;人際關係是實現這種完整狀態(天主)的本質方法。我們的人際關係是聖事和情感的標誌。在傳統的神學語言中,聖禮是一種情感標記。這是你內在進程的標誌。這是內在現實的外在標記,但也被稱為有效跡象。這實際上意味著它引起了正在發生的事情。它不只是一張照片,它像那些可以使你通過保安的身份證件。這是一個情感標記,圖像或符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要彼此相愛才能愛天主,而我們也不能彼此相愛卻不愛天主:「凡有愛的,也認識天主。」(若一4:7)


默禱講座系列 2013D 愛的面向之二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1. 愛我們自己

我們人類對愛的經驗會隨著我們的成長階段而發展。我們必須要成長。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對愛的能力,如果我們要成為被召叫成為的人,那麼我們就必須成為成年人。這個成長和發展的過程是一段旅程。生命是我們經過各個階段的旅程,默禱也是一段旅程。它有助於我們瞭解發展的各個階段。可能有助於我們...

 
 
 
2. 如何愛自己

我們如何愛自己呢?我們藉著成為靜止而愛自己。 靜止是一項偉大的訓練;這是默禱的傑出發現。靜止是超越的動力。我們越是靜止,便越能超越自己的局限。靜止並不意味著停止。它不是靜態的。當我們將靜止狀態視為自然增長整個過程的一部分時,我們便可以瞭解什麼是靜止。靜止與成長之間有著非常重...

 
 
 
4. 如何愛他人

愛是我們的真正本質,以及我們發展的真正方向。它是我們必須持續發展的方向。所有這一切,我們或許可以接受-當我們對其進行反思時,聽起來也許會鼓舞人心-但它呈現出問題和挑戰以及如何將其實際生活出來。我們可能會相信這一點,但我們如何生活出來呢?我們在何種程度上將我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

 
 
 

Comments


© Copyright 2019 by WCCM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For Simplified Chinese content,

please visit our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请到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浏览中文简体内容

默祷2.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