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 愛我們自己

我們人類對愛的經驗會隨著我們的成長階段而發展。我們必須要成長。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對愛的能力,如果我們要成為被召叫成為的人,那麼我們就必須成為成年人。這個成長和發展的過程是一段旅程。生命是我們經過各個階段的旅程,默禱也是一段旅程。它有助於我們瞭解發展的各個階段。可能有助於我們保持耐性–尋找並順其自然,而不是試圖在尚未準備好的情況下,對成長和愛強加上自己的速度和渴望。能夠理解生命和愛的能力是逐漸呈現出來的,讓我們學習耐心和智慧。


但是有時,這些階段會被誤解。故此,若望神父關於默禱的教導對我們現代人是如此的重要。我們中大多數人都被教導要先愛天主;愛了天主之後,我們就必須要愛別人。確實,這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能做到的。


也許曾有人模糊地提到愛自己,因為耶穌這樣說–你必須愛近人如你自己。因此,我們被很輕份量的教導過要愛自己,但對自己的愛通常被放在最後,而且常以負面的形式表達。若望神父顛倒了那個順序。他說第一步是愛我們自己。第二步是去愛別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進入愛天主的奧秘中,甚至才知道愛天主是什麼意思。


我們在愛中的成長階段順序的改變,為我們對默禱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它使我們理解了為什麼如此簡單的默禱卻是如此的困難,它為何是如此的具有挑戰性。


其困難和挑戰是我們正在學習以愛自己為第一步。我們大多數人都帶著強大的自我憎恨,自我不信任和自我排斥的力量來做默禱。我們中大多數人,即使作為年幼的孩子們,特別是在我們的宗教培育中被告知,當我們被教導如何去省察自己的良心時,我們也必須對自己持非常可疑的態度。當我們被教導如何去告解時,我們所受培育的首要偏見是我們必須首先尋找我們的過錯,因為這是天主最在意我們的方面,也正是我們必須害怕的方面,因為我們將為它們而受到懲罰。因此,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把自己視為本質上可疑,危險和有罪的。


在許多情況下,這導致了一種完全負面的靈修發展,一種可以極少與耶穌所教導的天主形象產生聯繫的靈修,一位愛的天主。在此負面靈修中,我們專注於我們的罪性–我們的嫉妒,欲望,驕傲,憤怒和自我中心,所有這些在我們內的負面情緒或力量–在這種僅聚焦於負面的自我認知的靈修中,天主只能被理解為一位懲罰或譴責的天主。


這就是為什麼默禱在我們的生命中所產生的最戲劇性的變化之一,就是我們重新審視對天主的理解。所以許多人在默禱了一段時間後會說:「你知道,在我的默禱中什麼也沒有發生,我每天都在單調乏味的默禱,但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理解到稱【天主是愛】是什麼意思。我開始理解所有的這些宗教教導和基督宗教的真正含義。我才剛剛開始從這些年的黑暗中看到光明。」

負面靈修當然會適得其反。它告訴我們,我們是有罪的,我們有一種內置和天生的犯罪傾向,那是我們最深處的身份,我們必須抵制並克服它;我們充滿了自我,我們必須摧毀自我。但是,那種負面靈修只傾向于增強自我,將其推向更深處,以複雜的動力增強它,以其自身的恐懼,罪惡感和羞愧來增強自我。當然,你的自我無論在何處擁有這些罪惡感,羞愧和恐懼,你都會反抗。


你的自我捲入了自我矛盾的動力中:我們自己內在的衝突和張力使我們感到困惑,使我們覺得我們不瞭解自己,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以自己的方式行事。我們感到被消極的情緒所淹沒,被負面的衝動所控制。我們常常發現自己處於某種固定的生活模式,它似乎以它的負面力量抓住我們,使我們的思維充滿了欺騙的把戲,就像那些上癮發作的人們的掙扎面孔一樣,所有思維中欺騙的把戲都會將我們陷於困境;我們做的所有藉口;我們對自己說的所有花言巧語的謊言都是為了鎖定於成癮的模式。


我認為正是這種負面靈修及其適得其反的結果,才是現代世界明顯拒絕接受機構性宗教的原因,受過不同方式培訓的年輕人尤其如此,他們根本無法理解教會這種制度性的宗教。幾周前,我在閱讀《滾石》(Rolling Stone) 雜誌時瞥見了這一點。這是《滾石》發行的25周年版本,它是過去25年與很多搖滾歌手進行的訪談集,從約翰·列儂 (John Lennon) 開始,一直到麥當娜(Madonna) 結束。當我在閱讀它時,我驚訝於自己所讀到的內容。


它讓我明白了為什麼這些人是年輕人的英雄,為什麼這些人是他們的榜樣。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是模範人物,也不是聖人,而是誠實的罪人。他們很誠實。它讓我明白這些人正是耶穌與之交往的人們,以及為什麼法利塞人對此是那麼的震驚,祂與妓女,稅吏以及欺騙稅款的人在一起等等。這些人對他們的罪惡-他們的軟弱,驕傲和其他一切-都是開放的。他們沒有否定,而我們卻以負面靈修否定了。


這是我們在默禱時學習的東西:面對我們的陰暗面,面對我們的罪惡,面對我們內在發生的所有這些複雜的自相矛盾的動力,並且面對它時不帶有自我欺騙,自我壓抑和虔誠的逃避。我們面對它並對自己的身份承擔責任,超越負面和自我拒絕的靈修強加給我們的分裂。


治癒分裂創傷的是愛。愛團結,統一和治癒分裂自我的創傷。它克服了我們的疏離感的深處創傷。它簡化了我們。這就是愛自己的真正含義,也是為什麼像若望神父教導我們的那樣,我們必須從自己開始。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並沒有講論些新鮮事物。這正是基督徒默觀靈修傳統的教導,即我們對天主的認識必須始於我們對自己的認識,要認識天主,我們就必須要認識自己。


正如聖奧斯定所言,我們首先必須恢復自己,以便能夠使自己成為「踏腳石」,超越自我並上升至天主。默禱告訴我們,只有我們能夠接納真實的自己,我們才能愛自己;如果我們能夠識別出並看到我們的整體性,將陰暗面放入整體中並接納它作為整體的一部分。


但它引致一個問題:我們如何愛自己?為了回應這種負面倫理和自我拒絕靈修的長遠歷史,今日的我們有時已經以一種自相矛盾的方式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即我們被告知要好好的對待自己:照顧好自己;善待自己;給自己放個假;如果你想做某事,那就去做。在這裡,對自己的愛往往會成為有些自我放縱而已,而對自己的愛只是不斷的給自己發一系列的小樂趣。


對我們來說,走到另一個極端可能是必要和有益的。顯然,在現代流行的心理學中,對自己好是一種智慧。但是,我認為靈修傳統和默禱教導提醒我們的是,愛自己是要在自我否定和自我排斥,及自我放縱和自戀之間找到一條中庸之道。在自我排斥和自我放縱之間的某個地方,我們找到了愛自己的真正能力。


我們知道默禱是一條自我節制的道路,一條中庸之道。停留在狹窄的默禱之路上是很難的。我們很容易且有一種持續的趨勢漸漸移至自我拒絕和自我否定,或朝向一種非常鬆散和鬆懈的自我放縱。我們看到這在當下的靈修運動中被非常清楚地表達了出來。一些運動建議完全的自我放縱:一切都會過去;做你喜歡的事情; 如果感覺很好,那就去做。另一方面,特別是在原教旨主義及其一些儀式中,存在著極大的僵化,對快樂與和諧的極大恐懼,以及極大的自我否定。


我認為我們藉著默禱所學到的,是通過聖神的力量來治癒那些極端的傷口。隨著精神的釋放,靈性層面的開放,我們學習到愛自己的動力。我們學會遵循這種動力規律,首先是接納我們真實自己的動力,沒有判斷,沒有偏袒。我們學會接納帶有缺點,弱點和所有傾向的自己。

然後去瞭解自己,瞭解我們接納自己的含義。僅僅接納自己是不夠的。接納自己意味著我們必須要認識自己,然後唯有認識自己,我們才能超越自己,我們才能看到,原來我們不局限於所自認為特定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自己,而是我們比其更加強大,我們真正的中心不在我們自己,而是在天主。


自我接納,自我認識和自我超越。


默禱講座系列 2013D 愛的面向之二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2. 如何愛自己

我們如何愛自己呢?我們藉著成為靜止而愛自己。 靜止是一項偉大的訓練;這是默禱的傑出發現。靜止是超越的動力。我們越是靜止,便越能超越自己的局限。靜止並不意味著停止。它不是靜態的。當我們將靜止狀態視為自然增長整個過程的一部分時,我們便可以瞭解什麼是靜止。靜止與成長之間有著非常重...

 
 
 
3. 愛他人

來自若望福音: 「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彼此相愛;正如我愛了你們一樣,你們也要彼此相愛。如果你們彼此相愛,世人就會因此而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 13:34-5) 愛的第一個面向是對自己的愛–達到真正的自我接納和真正的自我認識,然後能夠超越自己。我們可以談論以及將其神學化...

 
 
 
4. 如何愛他人

愛是我們的真正本質,以及我們發展的真正方向。它是我們必須持續發展的方向。所有這一切,我們或許可以接受-當我們對其進行反思時,聽起來也許會鼓舞人心-但它呈現出問題和挑戰以及如何將其實際生活出來。我們可能會相信這一點,但我們如何生活出來呢?我們在何種程度上將我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

 
 
 

Comments


© Copyright 2019 by WCCM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For Simplified Chinese content,

please visit our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请到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浏览中文简体内容

默祷2.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