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四旬期反思 - 聖週三
- WCCM Hong Kong
- 2021年3月31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瑪竇福音26:14-25。師傅說:「我的時候近了」)。
所有靈修傳統的核心維繫於其創始人的宗教和奧秘經驗。有關經驗為他們的教導賦予力量及喚醒其信徒,讓信徒慢慢地察覺他們得到召叫,追尋相同的知識,並與天主合一。沒有一位真誠的心靈導師,實際上並沒有一位真正老師,會想對自身經驗秘而不宣,用以操控他人。在最後晚餐,耶穌向門徒說:「我叫你朋友,是因為我與你分享了我從父親那裡學到的一切。」(若15:15)這令門徒不自在。他們較喜歡把耶穌視作師傅而非朋友 ¾ 伯多祿說:「你永遠不可給我洗腳!」(瑪13:8)。縱使朋輩間學問或有高低,卻無分貴賤。
說耶穌向門徒傾囊相授,在某程度看來並不正確。祂曾試圖與門徒分享所有,然而他們冉冉未能敝開視野以接收。要成為門徒或學習,總是有點冒險:因為我們會因著新的知識而改變。我們所知道的越多,世界會變得越陌生。你必須不斷適應以新的視野觀看現實,但又會使你變得不堪一擊。但祂說的是真理;祂知道,隨時間流逝,他們將不再心硬。那時,他們或當中部份人便能接收祂渴望傳授的一切。然而,祂留下了寶庫,在祂暫別門徒後,並帶著該寶庫的的知識重返後,該寶庫得以啟用。他們要做的,就是要認出祂是誰。
他所渴望分享的經驗,在本質上其用意就是為分享的,而非為佔有。不論是施或受,分享能轉化一切。全然的分享超越師徒之別。猶太奧秘傳統透過「Tikkun Olam」的概念表達了這點。這概念具體地適用於社會和政治環境,而它的實踐緣於人間種種痛苦。它的意思是「修復世界」。從「分享一切」中,我們領晤到上佳的療癒足以糾正世界的失衡與罪惡,並使之重新面向天主。
佛教的菩薩道與「Tikkun Olam」相似。發此大願的人將他們從修行中所獲一切不以自利,而施予以解救世間苦難。聖保祿蒙召追尋天主,過程中明白到這利他精神:「我正夾在兩者之間:我渴望求解脫而與基督同在一起:這實在是再好沒有了;但存留在肉身內,對你們卻十分重要。」(斐1:23-24)。同樣,在伊斯蘭蘇菲主義中,一個人因藉愛的道路而治癒其自我分裂,可成為與眾人合一的媒介。
耶穌所渴望分享的知識經驗,並非在我們已知的事上添加甚麼。而是一份給他人治癒自我的禮物。當群眾嘲笑被釘十架的耶穌時 ¾ 「他救了別人,卻救不了自己!」(瑪27:42) ¾ 他們當時沒有明白,但這卻是踏出一步去學習有關道理的良機。
文之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