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1 四旬期反思 - 聖週五















(若望福音18:1-19:42. 耶穌一嚐了那醋,便說:「完成了。」)


如果身體是基督宗教的神聖語言,那麼當身體死亡時會發生什麼呢?任何經歷過與摯愛分開的人都了解:當靈魂離開摯愛的身體時,那突然的、厭惡的但又令人生畏的失落感和分離感是如何。


【身體】一直作為一種表達活人的生活語言,無論那人是多麼的勉強地活著,現在都變得沉默及靜止。但是,這沉默及靜止,不是默禱的安靜或安穩,也不是當身體的語言能完美地表達心神和感受的時刻,所能經驗到的安靜或安穩。


已死去並展開新旅程的人,有一種新的身體語言:所以那分離感看來是絕對和最終的。我們有回憶、遺物、故事、夢想,或者也有心靈上的殘留物:這些都是珍貴而有意義的;但當我們開始整理和排好它們時,那也會加劇我們的分離感。


從前難以想像但顯而易見的命運被遺留下來,已不再在我們手中,直接由殯儀或專業人員處理。活著的身體以往所散發出活人的一切奇妙,現在卻一步一步強烈地被貶為物質性。肌膚之美和奇妙之處在於能夠舒展、呼吸、發紅、交流、有嗅覺及觸覺,如何彈性地包裹著我們內在的一切,永遠離開了。隨著語言的消失,獨一無二的某人(somebody)成了軀殼而已(some body)。


任何能賦予生命意義的一切,都會被死亡破壞。如果我們無法理解死亡,生命就會失去意義。倖存者從死亡關口所體會到的一切,都可以從耶穌的死亡和埋葬中看出來。這些細節實在是太真實了:從十字架上取下遺體,母親、心愛的門徒瑪利亞和若望的在場見證,葬禮的儀節,因宗教原因而推遲的傅油禮。一切都處於無法避免的空白中。尋找意義的使命就全留給我們了,但如何呢?即使耶穌復活後,教會仍在努力解釋十字架的目的。最簡單但最不令人滿意的答案是「贖罪」:天主要以人祭為贖回亞當的罪,這就像要求一個會計師去評估生命的價值。


耶穌死亡的意義在於他為何被拒絕。 (官方的理由:褻聖。)有時候,接受恩賜會導致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和生活方式發生太多轉變;如果我們因爲這個原因而拒絕這份恩賜,會發生什麼呢?往往,我們拒絕愛的恩賜,是由於那是大於我們所處理的。拒絕的力量和禮物所帶來的純粹自由,都轉向反對施予者。被拒絕的愛產生了仇恨。


耶穌願意被世人拒絕(「他服從至死,且死於十字架上」斐2:8),因為他的死亡的方式,會顯示出他所給予我們的恩賜的全部本質。他拒絕相信人的拒絕,所以那恩賜仍然開放。所以,十字架不是標誌著神聖的懲罰,而是無限寬恕的記號。 當我們拒絕這份恩賜時,拒絕會可怕地以羞恥、否定和罪惡感轉向我們襲來。但是,如果我們看到施予者沒有被摧毀,也沒有尋仇呢?我們從新的身體,可看到這份恩賜的全部意義。


文之光


Comments


© Copyright 2019 by WCCM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For Simplified Chinese content,

please visit our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请到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浏览中文简体内容

默祷2.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