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四旬期反思 - 第四周星期四
- WCCM Hong Kong
- 2021年3月18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2021年3月19日

(若望福音5:31-47:你們既然彼此尋求光榮,你們怎麼能相信我呢?)
道明會埃克哈特大師(Meister Eckhart)[1260 – c. 1328] )所讚揚的事物,往往恰好是人類頭腦中回避的。他認為超脫(detachment)是我們接近天主和開悟過程的基本動力。但這不是一種膚淺的超脫,比如為了四旬期而放棄糖果、杜松子酒(【氈酒/琴酒】)和補品;而更像是本篤所說的:「隱修士的生活就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四旬期。」在這一點上,大多數人會說,「感謝天主,幸虧我不是隱修士。」而多數隱修士則會說:「好吧,讓我們看看如何解釋這一點。」埃克哈特用四旬期的詞彙來形容每一天——每一天的默禱:曠野、空虛、貧窮,心思的赤裸。
這些詞彙並不是指外在的做法或禁慾主義,而是指我們如何學會不依賴於外部事物來感知我們是誰、我們蒙召要成為誰。這些外部因素之一就是別人對我們的看法。耶穌在今天的福音中所說的,就是我們傾向於尋求人的認可,而不是「天主的認可」——我們可將天主描述為「真實的存在」。當我們離復活節——最偉大的人類戲劇故事——越來越近時,這是一個很好的自我認知的標記。這個生活劇場的中心是超脫後的死亡,是清楚地看到不依賴於他人的認可如何會導致暴力被拒絕。
事實上,如果這不是關於人類的繁榮、實現、不退化、不喪失,這一切都將非常沒有吸引力。當我們理解並接受曠野的簡單時,曠野就會開花。當我們完全拔掉「塞子」時,空虛就會充滿無限度的充實。貧窮變成了「巨貧」,正如若望.格西安【伽仙】(Cassian)描述的默禱短誦的效果一樣。當我們放棄自我的形象和虛榮心時,靈魂的赤裸就會壓倒羞恥、欺騙和害怕為人所知的恐懼。埃克哈特的奧秘思維風格穩健而積極,尤其是當他談到一些事物時,就是一些乍看就會使我們想要退出路途、或至少放慢腳步的事物。
我想,那些每天苦苦掙扎要默禱的人(儘管他們想要默禱),只要如果用心明白默禱的這個含義,做起來可能會有所改善。它只是理解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包括它的歡樂與悲傷,失落與發現,愛與孤獨。生命是一件嚴肅的事,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們就可以從整體上為它感到高興。
埃克哈特說,這段旅程是關於「無形、成形和變形」的。若望·邁恩(John Main)將此理解為默禱的絕對本質,同時認識到它需要分階段來實現。對他來說,重要的是真正開始這段旅程,「在路上」,而不是想著我們應該做得更好從而變得氣餒而無法重新開始。對他而言,短誦將旅程的三個階段合為了一體:一個簡單純粹的行為,重覆著貧乏的信心,而且總是引導我們更加深入。
我們在聖經中也找到了鼓勵練習這種完全內在超脫的內容:
「我將一切都看作損失,因為我只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為了他,我自願損失一切,拿一切當廢物,為賺得基督,為結合於他……我只願認識基督和他復活的德能。」(斐3:8-10)
文之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