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四旬期反思 - 第四周星期二
- WCCM Hong Kong
- 2021年3月16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若望福音5:1-3,5-16. 你願意痊愈嗎?)
耶穌常作出許多提問。像所有真正老師一樣,他不給答案,而是幫助學生自己發現真理。正如若望.邁恩神父經常說的那樣:「在你自己的經驗中⋯」。提問常具有啟示性,《聖杯傳說》中,騎士帕西法爾(Perceval)由於不成熟和自我懷疑而失敗了,他未能向受傷的國王提出一個可以醫治他和那片土地的問題:「聖爵是什麼?它是為誰而存在的呢?」
勇敢地提出的問題、或深度聆聽問題,也會意想不到地揭示意識的來源。如果我們回顧自己的生命時,我們可能會想起那些關鍵時刻,而通常這些時刻在當時看起來是完全平凡的。我們之所以記得,是因為這些時刻將我們提升到意識的另一個層次。如果你有時間聆聽一些瑣碎片段,我可分享我過去生活的一些類似時刻,以鼓勵你去確定生活中相似的地方。 在我還是學生的時代,我對郵票很感興趣,所以在回家的路上,我常常會停在商店櫥窗前渴望地凝視著,那裡陳列著許多小包大本的郵票。 一天,家族裏面的一個朋友經過那裏並向我打招呼。 之後那天,當我全神貫注於同一扇櫥窗時,他再次經過那裏,幽默地問我:「你好,文之光,你從昨天開始一直站在這裡嗎?」 砰!
為什麼我要如此生動地記住這一點? 「意識」一詞是由兩個不同的詞所組成的:陪伴(com)和理解(scio)。有意識意味著有陪伴的理解。當遇到認識我們的人時,我們會變得更加自覺。如果他們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時,我們會很雀躍地想與他們一起去了解自己。更有意識、更覺醒的人陪伴著我們一起, 會刺激我們意識的增長。一起默禱就是有人陪伴著去理解。另一個時刻是發生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的。有一天,我剛剛和若望.邁恩神父吃完午餐,站在倫敦市中心的帕摩爾街上。邁恩神父快要返回美國了,我們握手道別。砰!另外一個剛出現在我腦海裏。在我開始在倫敦城工作後,我經常會去清晨彌撒;從教堂步行回到車站時,我仍在領聖體的境界,而這境界是基督徒才理解的。平常的某天,在山腳,又一次:砰。我不清楚為什麼這些時刻都是那麼深刻,儘管多麼平凡,而不是其他更戲劇性的經歷。
意識是關於聯繫和相互理解的。這是耶穌和天父的秘密,是天主的本質,在聖體聖事內的秘密。因爲這是永恆不變的,所以隨時隨地都可能會「砰!」──有所感悟。
我們需要一些特定的時刻,例如四旬期、或特別的慶祝活動,或我們的日常默禱,來進行成長的必經過程,以逐漸意識到和接受這個現實。 一直以來,只是自我阻礙了我們的理解。無論出於何種原因或持續多久,每當我們放下自我時,就會出現砰的一聲。
文之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