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四旬期反思 - 四旬期第五周星期一
- WCCM Hong Kong
- 2021年3月22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若望福音8: 1-11)
「耶穌卻彎下身去,用指頭在地上畫字。」
耶穌、佛陀和蘇格拉底等對人類大家庭的影響比任何其他導師都大得多,但他們中沒有一個人留下自己的著作。他們遊方、與人會飲、談話和交流。他們以言談傳達訊息。而那些榮幸成為他們首批的聽眾們,會誤解、記得和重覆並最終寫下了導師們的言談。
在一個被書面信息、電子郵件、推特、報告和摘要、過分立法(legislation的拉丁文來自「legere」,意味「閱讀」)和官方文件等轟炸的時代,很難想像口傳是如何在歷經時空變換後,仍能有催化作用。我們強迫自己寫下那些轉瞬即逝的東西,而不相信口傳,並通過書寫來控制未來:可是這令人精疲力竭。最終,它侵蝕了簡單的信任和直覺,從而召喚出無政府主義的幽靈。有人說,在法庭上與對手達成協議時,如果你表示相信對方的說話,那麼你就會輸掉這場官司,因為你缺乏適當的敏銳。你根本不該相信別人。當我最近回到法國的時候,我帶著八份簽署過的官方文件,在我通過移民局的時候,沒有一份是需要的。我不認為這是因為我看起來值得信賴,而是因為這位官員不理。那天他已經查看過足夠多的文件。缺乏信任會導致漠不關心。
比起讀別人書寫的東西,你會更信任對方的言談。談話者在不知不覺中使用了比寫作者更多的值得信賴的溝通方式,比如語調、肢體語言和眼神交流。據說許多先知和導師根本不是雄辯家,所以即使是一個「糟糕的演講者」也不是喚醒這種信任的障礙。另一方面,專業的、勵志的演講家可能非常有說服力,以至於你本能地不信任他們。
當然,寫作也可以建立親密的信任連繫,隨著時間的推移,讀者會越來越多;而言談也可能具有欺騙性。但當心靈純淨時,談話者傳達的信息就更多、更直接、及更深刻。當信息不是關於營銷或政策,而是更深層次的精神真理時,一個獨特的事件就發生了。當談話者結束講話或死亡時,共融的維度不會就此終止:口傳已經在首批聽眾的心中和頭腦中找到一席之地。話語繼續以種子生長的方式塑造那些聽眾,直到當他們說出他們所聽到的,並最終把它寫下來,一些原始的訊息在書面文字中得以流通。
這種親身臨在就是「上主的聖言」或「聖經」的意思,也部分地反映在最偉大的文學作品中。原始訊息所傳達的本質也不會「在翻譯中丟失」,因為意義不是字面的,而是永遠成熟的果實;這意義的增長不是通過字面上的閱讀,而是通過個人的解釋及與他人分享。意義是發自「讀者-聽眾」的體驗,並在每個時刻創造出新鮮的理解共鳴。這感覺就像「猶如是我自己寫的」或者「他怎麼知道那是我的感覺?」
本來口說話語【聖言】的目的,並非為告之、也不為指導、或不為推敲,而是為了啟發。
文之光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