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四旬期反思 - 四旬期第五主日
- WCCM Hong Kong
- 2021年3月21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若望福音12: 20-33)
「人子要受光榮的時辰到了。」【若12:23】
時光流逝。昨天我經過一段漫長的車程回到美麗谷(Bonnevaux)。每天從早晨到晚上是一個週期。上學、結婚、生兒育女,是一個生命週期。在每個時間段結束時,我們都會到達一個新的懸崖。每個終點都是同一個終點,另一種死亡的滋味。沒有回頭路。未來只存在於信仰。耶穌比我們更充分地看到並理解他即將到來的終點。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上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若12:24】
這個簡單美麗的比喻,傳達了耶穌在自己要面對死亡中,所看到的全部真理。這裡蘊含了復活節週期的全部意義,抓住了整個福音的信息和力量。這就是好消息:福音。由於有「如果」一詞,因此並非陳述。這既是警告也是邀請。如果我們拒絕死亡,我們就不會復活。如果我們心甘情願地死去,那麼毫無疑問,我們將在生命之田地中甦醒,那就是新的收穫。
愛惜自己性命的,必要喪失性命;在現世憎恨自己性命的,必要保存性命入於永生。誰若事奉我,就當跟隨我;如此,我在哪裡,我的僕人也要在哪裡。【若 12:25-26】
這話既確定又清晰,讓人難以接受。它說出了喪失性命的艱難:那包括了我們所構建的的依戀、夢想、希望、期許等,都是負面和虛幻的。最終,一切都會過去;而在某刻,我們發現必須心甘情願地放下。
有段時間我們可能會「因光明的消逝而憤怒」,但最終當我們厭倦時,我們確信願意放下、放棄我們的生命:那包括了對錯誤之事的希望,甚至對錯誤之事的愛。
面對萬物的終點,就是開始事奉曾面那對自己終點的一位,從而在我們與他之間建立牢不可破的連繫。我們越是心甘情願地面對自己的終點,這種連繫就愈加真實。但是誰事奉誰呢?僕人應當跟隨主人。可是耶穌卻跟隨我們直到終點,好讓我們不會獨自進入。
誰若事奉我,我父必要尊重他。現在我心神煩亂,我可說什麼呢?我說:父啊!救我脫離這時辰罷?但正是為此,我才到了這時辰。【若12:26-27】
「逃無可逃」的時刻令人深感不安,但同時也是自我接納、自我認識和通過擁抱自己的命運而達到自我解放的時刻。在最後的無力中,我們獲得了超乎想像的「尊重」。不是獎賞或獎勵,而是「榮譽」:真正瞭解自己並最終永遠被愛的「榮譽」。
文之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