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1 四旬期反思 - 四旬期第二周星期五














(瑪竇福音21:33-46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


愛因斯坦的名言:「要做一個獨來獨往的人。那樣你就有時間去懷疑,去搜尋真理,不要失去神聖的好奇心。」這話為曠野教父母、所有在山洞中度過歲月的精神領袖、以及今天的某些(但絕不是所有)因漫長疫症而被封閉、封鎖、封嘴的人產生共鳴。


任何創新者或有創造力的人都必須獨來獨往。有時候,這變成對社會的一種病態的厭惡感,但這並不一定是的。相反,它是一種能力,讓你單獨時自在,不必害怕在你遭周開放的獨寂;這獨寂在起初時,像一個力場,但後來它變成了一個智力圈(noosphere),一個充滿生機的網,充滿著愛意的沉默和聯繫。排他的孤寂與包容的獨寂的分別,是不言而喻:一接觸它就明白。


也許對獨寂的恐懼使許多人在一開始,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對默禱產生疑問。這不是攸關自安排時間,亦不是牽涉到失敗於「清空思緒」,也不是源自可以更好地運用時間的感覺。但通常,這僅僅是因爲無法與自己獨處。有多少事業、婚姻和團體成為避免或否認這種情況的方法?


「獨來獨往」的說法,並不是最好。然而,這可能會與自戀社會的現象產生共鳴,人們在社交媒體上過多地進行社交接觸,這稱為「與自己為伴」。 「我不需要你;至少現在不要。當我需要你時,我會讓你知道……」但愛因斯坦所知道的獨寂卻不一樣:這可見於他快樂地、熱情地交流的和極富創意。獨處給人時間,吿訴我們,時間就在那兒,不必一直感到自己在浪費時間,或者不夠時間來掌控一切。如果你接收獨處所給你的時間,你將有所體會,並用時間來尋找真理。聖奧思定用「愛己的同一基督」來描述了我們所形成的奧體。


當我回顧我剛剛寫的內容時,我想這也許聽起來與許多人的經驗格格不入,他們要面對生活中的持續要求,他們亦缺乏生活的必需品。但我不是討論生活方式的選擇,或暗示遠古時代所構思的默觀生活:那是有錢的奴隸主的特權選擇。實際上是相反的。它闡明了為什麼默禱是普及的。默觀所必需的獨寂是必需的,並非一種康樂,並非在於你手上有大量的時間及有人等著服侍你。這是在內在的醒覺,是無論外在環境多麼苛刻,都無法破壞。不是時間的長短,而是其質量,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存有的根源和基礎上。


一旦甦醒開始了,這種意識就會增強,並且形成神聖的好奇心,好奇於最終方向。那時候,就算我們寧可生活條件不同或結束,我們的生活本身就可以成為了對真理的追求。


文之光 Laurence

Comments


© Copyright 2019 by WCCM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For Simplified Chinese content,

please visit our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请到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浏览中文简体内容

默祷2.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