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1 四旬期反思 - 四旬期第二周星期三














今天的福音是瑪竇福音第20章17至28節:「人子來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


我們邁向福地【應許之地】的旅途,每個階段皆與應許之地本身互相交織。讓我們嘗試印證這個說法吧。


昨天第一個論據是,我們在這段艱辛旅程中賴以為生、接觸到的食糧(瑪納),讓我們活生生地體驗到這片土地的真實存在,儘管該經驗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獲得這種體驗的另一途徑是「臨在」。


因隨著定時默觀練習而在心靈層面逐漸甦醒,許多人開始意識到自己生命中的一種臨在。他們會像我一樣經常說,這臨在就像我們的人生導師和陪伴者。這種說法或許令人毛骨悚然或帶點靈異。但它並非一個獨立個體,規勸或操縱你,甚或干涉你選擇和承擔責任的自由。部份人確實如此理解。但這通常是虛構的空想,或在一些罕見的個案屬心理病態。


也許我所指的「臨在」應理解為自我意識的一個陶造過程。隨著成長並形成自我意識(健康與否取決於成長環境),我們開始覺醒自我的存在,懂得意識自我、判斷自我,並觀察自我。「我為甚麼說這樣的話?我覺得我是個失敗者。倘若他們知道我乃如此不濟,便不會錄用我。或者(偶爾)我是出類拔率的。」這對自我臨在的醒覺可能成為重擔,甚至折磨。我們越來越希望將其擺脫,並順心而行、隨性和不自覺。


隨著默觀意識逐漸增強,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獲得改變。我們仍知道何時失言冒犯了,但卻不會再那麼自責、反應過敏和護己。這種改變從何而來?有一個說法是,這緣自日趨醒察天主的臨在,就像五觀感覺與第六感一樣。它乃與生俱來,但需要釋放和成長。天主的臨在並非擅自闖進的外人或魅影,而是「我就是」(I Am) 的那一位,它不爭競,也不威迫。它來是要讓我們明白我們因何得以在另人、全世界,並天主面前坦然接納自己的存在。


這位「我就是」無處不在。你無法擺脫它,而為何你會這樣想?如果你曾作此嘗試,你便在試圖逃避自己。它既不欺凌也不操控我們,而不論順逆總生死相随。當順境時,我們與之共融契合。逆境時,縱然我們或許會背棄甚至遷怒於它,但它總也不會撇下我們或發惱。


逃離埃及的以色列子民在曠野中行走,白天有上主的雲彩伴隨,黑夜在雲中有火。當小時候第一次聽到這事,我憶起那時在想,天主何等仁慈,因應子民理解所及而屈尊自己,為讓他們得以體察衪的臨在。正如今天的福音提醒我們,衪來到我們中間,非以役人,乃役於人。


文之光

Comments


© Copyright 2019 by WCCM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For Simplified Chinese content,

please visit our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请到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浏览中文简体内容

默祷2.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