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四旬期反思 - 四旬期第三周星期六
- WCCM Hong Kong
- 2021年3月13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今天的福音:「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路加福音18:9-14)。
四旬期來到了中段,我們正轉入直路向終點邁進。在聖灰禮儀當日,我們展開這四十天穿越荒漠的苦旅時,我們紀念生命總有盡期。這不是要灌輸恐懼,而是要擺脫內心抑壓了的恐懼:就是對時間流逝,最終難免灰飛煙滅,進入那不能想像境地的恐懼。在所有智慧傳統中,一項眾所周知的精神良藥,就是能夠記得我們乃是塵土。它使我們為死亡做好準備、減少對死亡的憂慮,並讓我們透過明白當下早已瀰漫那不能想像的氛圍,更強烈地憧憬生命的奧妙。
四旬期第三週來到終結,是一個好時機讓我們回顧,看看我們沿途留下的足跡。與展開旅程時比較,我們現在身在何方?我們或許會判斷我們有否保持初心。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應反思所學到的東西。當在一個關口停滯不前時,我們經常忸怩:「我真的學懂了甚麼嗎?你想我說些甚麼呢?」然而,隨時間流逝,不可能學無所成,儘管是明白我們為何「認為」自己學無所成。
思想與經驗皆有盡期。因此,倘若我們認為一生所學只局限於所聽所聞、或曾經歷過的事,我們會感到沮喪。誠然,思想、電影、際遇,情感起伏等,確實讓我們有所得著;但其影響會逐漸消逝。真奇怪:我們要花盡心力才能記得起一些曾使我們刻骨銘心的事。時間長河上的種種經驗,最終會歸入汪洋;那麼,我們學懂了甚麼嗎?
認為自己一無所學,令人沮喪。誤判自己所學到的,乃不該犯之錯誤,能夠窒礙我們成長。更深層次的學習,並非為緊貼資訊發展的步伐。現今的教育大多僅限於具有經濟價值的資訊和技能。目前在一些國家,小孩在停課後重返校園,往往被認為在考試和資歷競賽中「落後」。他們或許從新冠肺炎疫情的痛苦經驗中增長見識,這些要來得更為迫切。有建議認為應縮短假期並延長上課時間,以協助小孩追回進度。他們會否便因此學懂如何活得更好、更有智慧和更有韌力?我們會否錯過了追本溯源,教育到底有什麼意義?20世紀一位偉大的藝術工作者雕刻家芭芭拉·赫普沃斯(Barbara Hepworth)於藝術學院求學期間,曾獲評為欠缺才華,而且「難以在雕刻藝術中有所成就」。
我們無論學到甚麼,縱使瞬間將其抛諸腦後,總有用處。然而,與畢生學習如何活得更有人性相比,它是次要的。真正的學習更多涉及所謂的直覺,即所有創造力、天賦和勇氣的來源。我們要用心領會的是,我們將不斷追尋應如何更能明白和表達我們所發現到最重要的真理。我們越要領晤這些真理,便越需要默觀所賦予「不知」(unknowing)的裨益。
默禱這條由心之道,教曉我們如何學習和生活。
文之光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