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四旬期反思 - 四旬期第三主日
- WCCM Hong Kong
- 2021年3月7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若望福音2: 13-25:耶穌所提的聖所,是指他自己的身體。)
其他福音都把潔淨聖殿置於結尾處,並暗示這是他悲慘結局的直接原因,而若望卻把它放在了耶穌短暫傳教生涯的開始。若望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耶穌從起始就公開面對了制度腐敗,就如同他揭露個人罪性一樣。他不是「精神主義者」。他跟大多數宗教人士不同,他不採用雙重標準。
在偉大的魁北克當代福音寓言電影《蒙特利爾的耶穌》中,該場景是這樣展現的:耶穌,一個業餘劇團的領導人,把一個廣告拍攝的攝像機和組件冷靜地破壞了,因為那廣告把啤酒性化並貶低女演員(瑪利亞瑪達肋納)的電視廣告。這個情節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它在表現強烈的憤怒時,既表現出了暴力的維度,又被深層的、平和的義怒所壓抑。在若望的版本中,他做了一條鞭子,把奸商和他們的貨物趕出了神聖的區域。
我們對耶穌的理解可以有無數個層面,其中之一是:他是一位宗教改革者,腐敗和欺詐的淨化者。他的義怒超過了對機構權力的恐懼,也付出了古往今來許多人都曾付出過的代價。儘管腐敗的權力可能會被化妝掩蓋,但還是會顯示出無情和報復的一面,尤其是當它越是感到被時下的先知所揭發,即是記者或受害人所暴露。它可能會首先破壞那些對權力講真話的人的聲譽,如果不加制止的話,也會毫不猶豫地置其於死地。
此次疫情的影響之一就是暴露了腐敗和用於掩蓋腐敗的謊言,以及國家和全球經濟體系中根深蒂固的制度化不公。耶穌生命中的這一關鍵場景向我們展示了他所看到的個人罪惡與社會罪惡之間的聯繫。這就是為什麼這個情節是如此危險和令人不安。制度化的基督宗教常常將教會詮釋為一個完美而不朽的社會,以此來捍衛自己。教會領導人被培養得會掩蓋任何與此相反的證據。直到現代,「背信棄義的猶太人」(《羅馬彌撒經書》中一直這樣稱呼他們,直到1962年若望二十三世才終結)都很容易被當成替罪羊,以維護基督宗教無可挑剔的形像。
我們知道如何為自己辯護,避免為自己的錯誤擔責。只要威脅到了我們在私人世界權力系統中的地位,都會作出這種反應。我們需要從曠野時刻——類似我們的四旬期每日默禱——學會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真相。默禱誦句雖然輕柔,但與鞭子的效果相同。當我們可以感謝聖神把這些奸商從天主的聖殿——即我們每個人的身體——中趕了出去時,我們就知道它奏效了。
Laurence 文之光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