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四旬期反思 - 四旬期第一週星期六
- WCCM Hong Kong
- 2021年2月27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今天的福音是瑪竇福音第五章43至48節,「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
四旬期(以及疫症大流行帶來了無終結的克己時期)突顯了我們人類其中一個共同特徵:對新穎事物的渴求。「皈依初心」冷卻後,沙漠修士久不久會如此心癢。起初看似新穎且充滿希望的事物失去了青蔥的光彩,並由甘甜變得酸澀甚至令人倒胃。當修士不幸出現這種「怠惰」(或靈修紊亂),向導師傾吐他們心中的沮喪、躁動和因被背叛而產生的憤怒時,他會獲報以一些鼓勵的說話和同情的目光。導師會如此總結:「你現在返回房間並好好坐下,你會在房中領晤一切。」然後,如果他們辦到的話,他們將會復元,並展開新一個週期。
成長是週期性的。我們多次重回起點,無法擺脫一些特質或執著,而需學習與它們共存。其後,將之接納,我們或可獲得釋放。這過程並非單純的機械性重複。失敗或在放下的修為中半途而廢,或會導致成長週期停滯或完全終止。然而,失敗是恩寵和重新出發的契機。如果我們稍作停頓並全心全意地重新開始,我們將在更深的層次上再次站起來。這讓我們的自我攻其不備,並從而有助降服它。
我們渴求新穎事物乃與生俱來。人類並非機器,亦不似寵物般滿足於每天吃相同食物。(牠們的主人將自己的渴求投射到動物身上,為它們購買昂貴飼料)。性愛的慾望與表達,同樣地制轄於不甘於單調的需求。
我們如要面對並掌握這種對新穎事物的不懈追求,則必需將之與我們與生俱來的創造力區分。創新—真正新穎的東西—乃經過艱苦的努力而偶發。實際上,我們所渴求的改變大多並不是真正新穎的事物。新事物必先死而後生,而我們知道,我們視死亡如疫症般避之則吉。當一件事物的吸引力減退而令人生厭,我們便立刻渴望改變。我們想要的,並不是營銷手法所標榜的「更新版」—稍作改動的舊酒新瓶。改變自己的髮型或服飾、追看的網上節目,坐駕或訂閱刊物,皆只暫時滿足對新穎事物的渴求。
獨處一隅,由心感受,乃直接尋找真實的新穎事物的良方。這就像經長時間挖掘後發現甘泉一樣。一經發現,瞬間忘卻艱辛的付出、腰酸背痛、與頑石和怠倦的對峙、令人尷尬的不耐煩和分心。真實的新穎事物永遠存在。我們自此不再回望過去。現在我們知道它昔在、今在,並一直靜候我們到訪。
寬恕乃歷久常新。它的療愈作用始於發現的瞬間。舊調或許重彈,固有的渴求與我們角力。但永恆的當下所付予的力量,才是真正新穎事物帶來的力量。它使對新穎事物的渴求變得幼稚且過時。靈修與深沉的默禱為我們提供空間。我們要持之以恆,並認真實踐,方能讓我們擺脫自我的桎梏,領晤新創造的順性和喜樂,並進入可將現世今生當下光景活出原來本相的樂土。
文之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