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0 四旬期反思 - 四旬期第四周星期二

已更新:2020年4月5日













專注力就像一塊肌肉。倘若你不運用它,或者光想像自己在鍛煉而不付諸行動,它便會萎縮。遇上意外而需長時間臥床的人坦言,他們的肌肉急速變得虛弱無力。當他們終可走動時,會發現連想做最普通的事也舉步維艱。恢復行動和健康的道路可能漫長,並肯定需要經常鍛煉。

在我們(至少在新冠肺炎疫情前)資訊負荷和渙散的文化中,我們專注力不集中得連自己也不察覺。這狀態或持續至我們著手關注如全球危機之類這新穎卻不受歡迎的事物。它從新聞網站闖入我們的家庭和日常生活,帶來不可避免的困擾。全球危機席捲個人空間。我們視作娛樂的災難電影,成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現實,以城市宵禁、寂靜街角和顧客爭相搶購洗手液的方式呈現。誰想關注那令人不快的事?

沉溺於某些事物(不論是令人愉悅抑是令人憎厭的)與專注不同。僅僅只上癮或迷戀,是強迫性分神的一種極端形式。因此,我們可能緊貼每天新聞報導,而其中大多數卻沒有新的內容。我們應約束新聞資訊的接受。保持聯繫並緊貼最新情況,但卻不要過於沉溺,像我們用來分散我們注意力的大多數轉移視線的方法。

我們通過交替收放的方式來鍛煉身體的肌肉。收緊、放鬆、收緊,放鬆。它會逐漸變得日漸強大,而我們可以用它做更多的事情。同樣,隨著專注力的增強,我們會發現我們對生活的各個方面變得更觀察入微 — 對我們的親友、周遭環境,生活的小確幸 — 鳥語、雲聚雲散,青蔥樹木。這些並非令人紛擾之事,它們多采多姿,使我們心靈健康、靈活,開放和專注。

專注力不能長時間停留一件物件上,否則我們難以細察物件本身(而非僅只它給予的東西),而淪為渙散。它讓感觀難以定焦,或無休止的瀏覽。專注會因悅樂或一段關係的緣故而得以集中和成為樂事。它可以平靜地於不同的意識形態中往來。我們心隨物移,皆沒有驚惶或慌亂。這多元化既健康又滋潤。

因此,在這些生活大受影響的日子裏,默觀是一種絕妙、簡單,且隨手拈來的方法,讓我們重建專注力。這不是說我們要每天24小時不停打坐默觀。而是說我們可在特定時間進行這修習,並發現我們可以修習之間的時間,活得更為平安,更懂得欣賞我們四周以及我們內在的美善。沒有思想或想象的專注力是單純的禱告。但是,在默觀時間進行這樣的修習,意味我們可以在其餘時間以真實禱告的方式來思考、閱讀、觀看、聆聽,觸摸和細嗅。

Comments


© Copyright 2019 by WCCM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For Simplified Chinese content,

please visit our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请到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浏览中文简体内容

默祷2.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