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0 四旬期反思 - 聖周星期五










我們怎麼死去,十分重要。而我們怎樣死去,取決於我們如何面對死亡的過程。我們如何面對這無法改變的事實,取決於我們怎樣活出一生。我們怎樣活出一生,取決於我們學懂了多少愛。

在許多智慧傳統中,死亡與危難緊扣 — krisis一字意味審判。要像報稅般來一次計算,沒有人把它看成樂事,但它並沒有如我們想像的那樣糟糕。你的人生事務煩多,所花時間便越長。然而,與報稅不同,你不能付錢委託他人代勞。臨終時,我們皆要獨自上路,倘我們生前還未曾學懂獨處,便得在這人生最後危機當中好好學習。

埃及人認為,最後審判是人心與真理之羽的權衡。如往生者的心過於沉重,不夠純淨,真理女神會將之吞噬,而這不幸的亡靈會在進入永生的途中被拿下,困在地獄邊陲或陰間。

因此,人們對不明的來世恐懼,常祈求善終。這意味平安地讓生命流逝,放下個人的依戀和所愛的人。即或劇痛,也保持尊嚴而鎮靜,不拼命掙扎,誇張地抱怨浪漫詩人Dylan Thomas所說我們別溫順地走進的「黑夜」。反之,他認為我們應「對生命之光的消逝怒吼」。然而,除親歷善終的人外,這說法聽起有點少不更事。

疫症肆虐,已導致多人死亡,並將在疫情退卻前再奪去更多人的性命,我們身處其中,如何渡過耶穌受難日呢?如果我們一直遵循四旬期 — 以及2020年這特別的四旬期 — 我們應該更願意面對死亡,以及我們最深層的恐懼。面對恐懼,足以摧毀它們。只有當我們逃避時,死亡才變得可怕,並破壞我們的人生和愛的能力。

即使無辜枉死,像兒童、種族滅絕或社會不公的受害人(正如我們在2019冠狀病毒病受害人數中所見的),或最令人不安的死亡,也教我們了解人生。《卡塔奧義書》(Katha Upanishad)中的虛構死神閻摩(Yama)乃人生導師。歷史中的耶穌也是如此,衪是百分百的真人,不僅限於衪的講道,衪依自己所傳授的活出一生並死亡,實際上衪的一生與死亡成為了衪的教導。若我們雖死猶生,那我們的死對那些在世的人來說是一份禮物,是一種活生生的教導。縱使在悲傷中,我們也能感受到善終的恩典,以及它像母胎中出生般的悅樂。耶穌向我們表明,死亡皆可救贖。

衪沒有對生命之光的消逝而怒吼。衪看到了曙光。在衪彌留期間,我們幾乎聽不到衪的低吟,是衪的遺言啟迪了我們:我渴。今天你就要與我一同在樂園。父啊,寬赦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甚麼。父啊!我把我的靈魂交托在你手中。完成了。

Comments


© Copyright 2019 by WCCM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For Simplified Chinese content,

please visit our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请到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浏览中文简体内容

默祷2.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