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修練
- WCCM Hong Kong
- 2010年1月6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2021年10月28日
現在我們都知道以下默禱的紀律:
「首先坐下,上身挺直、不動,輕閉雙目。全身放鬆,心靈保持警醒,默默地開始在內心講一個單字。」我們提議的祈禱短句是:「Ma-ra-na-tha」(主請來或耶穌請來)。把這個詞分成四個音節,一面以同樣的韻律,輕輕地、反復地念出來,一面留心聆聽你自己的誦念。不要思想或幻想任何事--無論是靈性上或其他的任何事。如果有思想或意像出現,這就是在默禱時分心,應該不斷地反復重念短誦。每天早晨和晚上默禱二十至三十分鐘。
「坐下不動、挺直」並不像聽起來那麼容易。就姿態而言,我們身體對固有的壞習慣已習以為常。但是,在我們身體許可、感到舒適情況下,盡可能保持背部挺直,是重要的。要肯定你已放低雙肩、保持放鬆;這樣,加上挺直的背部,及肯定胸膛已經敝開,會令足夠的氧氣在身體的系統內流動,説明我們不致入睡。不管我們坐在椅上,或採取「蓮花坐姿」,其實並不要緊,祇要這坐姿能幫助我們在整個默禱時段內,舒適地持守我們的位置。我們雙腳或雙膝需要穩固地坐落地面,因而我們的位置有如「植根」一般:「坐姿是你內在的標誌,表示你對默禱紀律的委身……當我們經已在內在植根,便會在萬物的創造、於合適的位置中植根。」(若望邁恩)若望邁恩還建議,當我們坐下時,「可將雙手手掌朝上,也可朝下,並將姆指和食指連在一起。」在東方傳統中,姆指碰著食指時,被認為是能量流動的重要組成部份。但是,這也是保持警覺的極佳方法。當我們的注意力經已下滑時,與此同時,我們會發覺姆指和食指已沒有互相碰著了。
「坐著、停留在同一地方」實際上是默禱紀律的第一道關卡。我們太過慣於經常處於「動」的狀態,不停地做事,及對外來的刺激,作出反應。這樣,當我們靜坐不動,尤其不做任何事時,看來像是艱巨和不尋常的任務。
我們的基因存有躁動不安的元素:我們的祖先都是經常遷徙的部落成員,而嬰孩便是美麗的例子。每一個父母或照顧者都知道:小寶寶會因應一些動作而安定下來,搖搖籃、抱著小寶寶踱步,把他們放在嬰兒車或嬰兒椅、帶他們去散步等。要讓身體靜止不動,不讓它做任何事,我們實在是反常而行。但要讓身體不動,不讓它作任何事,是抵消這種不安的傾向的第一步,祇有通過堅持不懈,我們要移動及做事的傾向才會減輕,那麼,我們便能察覺靜止與靜默的優勝之處。沙漠教父教母的教導是基督徒默禱的奠基。他們強調停留在同一地方的重要性,並有以下的描述:
「一位在史廸斯(Scetis)的兄弟向梅瑟大師(Abba Moses) 要求授與一句祈禱詞,這老人對他說:『走進你的洞穴、坐下,你的洞穴會教曉你一切。』」
當「躁動不安」離開身體,會轉移到我們的腦海,我們將在下周加以討論。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