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a. 格世安 (一)
- WCCM Hong Kong
- 2010年2月13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2020年4月6日
若望·卡西安(John Cassian)被多瑪斯·牟頓(Thomas Merton)稱為「隱修士靈修生活的導師- 西方的精神之源」,他將若望·邁恩(John Main)重置於默觀之路,他大概出生於公元360年的羅馬尼亞。在後來的幾年中,他祈禱時的分心或多或少是由於他年輕時學習的故事和詩歌所激起的,所以我們可以想像他應該受過良好的教育。作為一個年輕人,甚至只有二十歲,他就奔波去巴勒斯坦加入了一座隱修院,後來他發現自己和許多他同時代的人對所渴望的「靈修進步」,都懷著不滿意的冷淡熱情。巴勒斯坦的隱修制度以過多的長久祈禱和奢侈外表而聞名。但是埃及的隱修士卻吸引了許多認真的追尋者和靈修旅人。埃及北部沙漠的靈修教父們和教母們、院長們和女院長們, 對旅人或名望不感興趣,只對自我認識(「比製造奇蹟的能力更大」)和對天主的認識感興趣。隱修士說他們逃離了主教們和婦女們,避免了神職地位和肉體的誘惑。有代表性的女院長們(其中一些是洗心革面的妓女)的智慧與她們的男性伴侶沒有被記錄下來,但是從眾多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了解自己,並受到了當代人的同等尊重。
沙漠隱修運動使卡西安離開了他的白冷團體,花上20年的時間,暢飲最新鮮的屬靈智慧泉源, 在那個時代是一場在俗人士發起的運動。隱修士們並不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天生就比婚姻地位優越,甚至無法絕對地決定團體生活或獨居生活哪個更好。單獨生活,你可以洗誰的腳?他們是基督徒。他們生活在福音的反論之中。它的傳奇先驅沙漠安當(Anthony of the Desert)在年輕時就放棄了財產和家庭,並像斯凱利格·邁克爾(Skellig Michael)的凱爾特隱修士們一樣深入到孤獨和荒涼之地居住,在離凱里海岸八英里左右的陡峭岩石生活了一世紀左右。亞大納修(Athanasius)的「安當生平」是為他們所稱的聖潔的整合,個性化和自我認識的充滿激情之靈魂,一場中年危機的榮格派盛宴。與其他分裂性城市衰落和悲觀主義時代一樣(這是奧斯定的「天主之城」時期),人們被迫回到對基本人類意義的追求。
在沙漠中解渴後,卡西安因激烈的神學爭論驅逐出境,首先來到君士坦丁堡,被祝聖為執事,然後前往羅馬,成為了一位神父。他的最後一站是馬賽,在那裡建立了男女兩個隱修院。在當地主教的邀請下,卡西安撰寫了三部偉大的著作,關於製服在那裡散播的隱修運動中使人迷惑的部分。 「研究院」側重於重整因八種主要錯誤(後來被稱為七罪宗)而生活墮落的外在措施。反對奈斯多略異端的專著顯示了他的正統觀念,但他也對自由意志與恩寵怎樣聯繫的問題上犯了輕微的錯誤,從而與奧斯定的觀點發生了衝突。西方教會在二月二十九號慶祝他的瞻禮,儘管作為聖本篤,聖多瑪斯和聖道明的特別靈感來源,但他仍在東方教會中給予了完滿的敬禮。他仍是在東方教會才獲得最高度的推祟。
(待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