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a. 奧利振 (一)
- WCCM Hong Kong
- 2010年2月9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奧利振(Origen)的父親殉道之後,他的母親為了阻止他為同樣的命運而獻身,便隱藏了他父親的衣物。他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是《殉道的勸諭》,其中他視此信仰的見證作為一個門徒成全的標記。當他在德仙迫害時期被捕和遭受酷刑,一直到他生命的盡頭時,從而達到了此願景(公元253年)。然而,教會的不可測量之富饒是通過他的作品而不是鮮血,他使自己作為成全的禮物。
公元183年生於亞歷山大,他繼位他的老師克來孟(Clement)而擔任基督徒團體的教義講授員,伯納德·麥金恩(Bernard McGinn)在他的教會訓導四卷本《天主的臨在:基督徒神秘主義歷史》中提到,奧利振可能是基督宗教中已知的最偉大的聖經詮釋者。他在神秘傳統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並建立了神秘主義意識不需要模糊或分裂。一個傑出而有紀律的活躍思維是可以與最深層的祈禱共存的--如他所說,就像月亮為太陽一樣。理性和信仰就像瑪爾大和瑪利亞一樣是姐妹。正如尼撒的額我略和我們正在縱覽的此傳統的絕大多數大師們一樣,他沒有將默觀的經驗等同於狀態,說話風格或異象的改變。相反,他強調在愛內的轉變和日常生活中聖神的果實。他對我們所稱的頭和心(希臘人稱為「精神」(心靈))的整合,挑戰我們對「經驗」的理解。在他的《若望福音註解》中,他講道:「此完全淨化並提高至物質之上的精神,協同最大的關注力而致力於默觀天主,以及被所默觀的對象而神聖化。」他的輸出是巨大的--他使由七位經師和許多抄寫員,以及一些精通書法的女孩們而組成的固定團隊精疲力竭--他幾乎為聖經的每本書籍都逐句撰寫註解。在他的數百篇講道集中,約有三百篇倖存。
作為一個優秀的亞歷山大派學者,他珍惜哲學,但作為一位基督徒,他拒絕希臘宇宙和人類微觀世界的雙重默觀從而達到真理的思想。啟示也是需要的,這是通過聖言的降生成人和聖經的神秘意義而成為可能。他的方法論很縝密,儘管雖然不像學院派那樣有系統。首先,他建立了正確的文本並分析了每個單詞的含義。然後,他詢問每個細節–為什麼伯多祿最後才被洗腳,塵土象徵著什麼,瑪利亞和若瑟在路加福音中尋找丟失的耶穌象徵著註釋者追求意義,以色列人在沙漠中的四十二個營地對應著相同數量時代的耶穌的祖先。這種閱讀方式令人陶醉,有時當他「被聖言拜訪」時,他會處於一種狂喜的結合狀態。儘管奧利振很少談論自己的個人經驗,但漢斯·烏爾·馮·巴爾塔薩爾(Hans Ur von Balthasar)卻談論他說,「教會中沒有任何其他思想家可如此隱形的臨在於他的作品中」。本篤十六世說,對於奧利振來說,「神學的本質是去解釋,去理解聖經……他的神學是神學和釋經的完美共生」。
(待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