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a. 聖保祿 (一)
- WCCM Hong Kong
- 2010年2月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2020年4月6日
聖保祿經常被譽為基督宗教的創立人。當然, 沒有他, 基督宗教不會這樣發展。又或者如果他不曾在大馬士革從馬背上被推下, 在瞎子的光明中看過耶穌, 生命從此被改變, 他也不會這樣發展教會。當我們說他塑造了基督宗教的未來, 不等於他拋棄了耶穌, 而是他曾經像我們一樣, 因為「本性的軟弱」而不認識耶穌。雖然保祿肯定基督的人性, 但他對歷史性的耶穌不感興趣。這也不代表保祿只專注在架構和法則上。事實上他在信仰上是激進的, 他是一個先鋒而不是一個默守者, 是一個神秘者而不是一個律師。聖伯多祿稱保祿為他的朋友, 他「親愛的弟兄」, 他也時常引用保祿的書信, 雖然伯多祿也認為保祿的書信是不易明白, 而且容易被曲解。(伯後3:15) 伯多祿曾經在耶路撒冷的會議上跟保祿爭論過應否接受外邦人進教的議題。他們在羅馬等待著他們命運的來臨時, 也同樣地被受尊敬。但歷史告訴了我們,不是保祿, 而是伯多祿, 成為宗徒的首領。或許保祿並不是那種在教會內你會找他成為穩妥的助手的人選。
保祿也許是出生於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 出自一個多元化的希臘羅馬城市。有些人認為在他二十至三十歲之間, 到了耶路撒冷學習法律。他自己也承認, 以一個狂熱者原教旨主義者迫害耶穌的門徒。在他歸化之前, 他也自我描述為最極端的什葉派或宗教大法官。他不單是絕對的正確, 他也認為錯誤的人也因此而要接受懲罰。往後, 他把他深入的信仰逆轉到恩寵, 罪惡及救贖。這個信仰上的改革並不單是在知識層面上, 也在靈性層面上。經過數個世紀, 從保祿到宗徒傳下來的教會, 神學的發展受到深入的默觀孕育下的神秘經驗所影響。經過時間的洗禮, 特別是西方教會, 比喻「科學皇后」的神學, 從祈禱本應的主觀性分割出來, 開始演變為監察及核實個人信仰的經驗。這多年來靈性與宗教之間的張力, 今天依然隨處可見, 雖然保祿不可能想像現今的情況, 但有關這張力, 在他的書信中也有積可尋。
聖保祿致得撒洛尼前書是他第一篇作為基督徒的著作。在首章第三節所發表的信望愛三德, 有如他所論及過的一眾方程式一樣, 成為了教會神學的詞彙。他這用語及其他用語影響了日後的神秘者作者 – 「神靈知識」(“gnosis”) (透過個人經驗所認知的), 「信德」(“pistis”) (個人與信仰的關係), 「仁愛」("agape”) (神聖的愛). 他曾經跟這些細小的教會生活過, 對他們有著一份家長式的熱情及關心。透過這些書信, 我們可以估計到他在信仰上複雜的個性。有如梅瑟一樣, 他似乎沒有特別的宣講神恩。他總是敢愛與敢恨。他可以同時溫和, 苛刻, 包容, 和嚴厲。或許是他「身體上的一根剌」, 又或是其他東西, 使他謙卑地浸沒於基督的經驗之內。在保祿的著作中, 曾經164次以「在基督內」來論及現世的生命, 至於來日的生命, 就多以「與基督」來表達。
(待續…)
- 文之光神父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