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既簡單,又不容易
- WCCM Hong Kong
- 2010年1月30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為此,我告訴你們:不要為你們的生命憂慮吃什麼,或喝什麼;也不要為你們的身體憂慮穿什麼。難道生命不是貴於食物,身體不是貴於衣服嗎?」(瑪6:25)
我們的目的就是靜止在當下此刻,也就是唯一真實的一刻,與那「我是」的天主相遇的一刻。可是轉瞬間我們便已思念著昨天,計劃著明天,又或編織著白日夢和在我們的虛幻當中,來假設我們的成就。「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所以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瑪6:33-34)
耶穌給我們有關祈禱的教導是簡單和單純的,盡顯智慧,而且合乎常理。可是對我們來說,像遠超過我們能夠實踐的能力。衪是否真的針對普通人性來說呢?
發現我們這表面的分心是一個謙遜的過程,也幫助我們記得,這個發現是普世性的,否則若翰.格世安又怎會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已建議用「短誦」 (他稱之為「方程式」) 呢? 只是現今的世代,在自然的分心問題上,再加上每天浸透著我們的龐大數量的資訊及外來刺激,由我們一大清早打開收音機到晚上關上電視機那刻為止,我們已經嘗試加以分析。
當我們發現這些表面的分心時,我們很容易便會灰心氣餒,並且遠離默禱。「這種靈修不適合我。我不是這麼有紀律的人。為何我的祈禱時間像是另一項工作的時間?」 往往這些沮喪的念頭背後隱藏著反複的失敗感和不足感,就是我們,創傷了的,和自我拒絕的「自我」(ego) 的脆弱的一面 「我什麼也做得不好,包括默禱。」
在這起初的階段,我們首先要透徹了解默禱真正的意思,以及從深層意識冒升出來、像是不再遭受停滯,而被牽引的一股渴求。打從這裡開始 (雖然我們還未能察覺到),我們所遇到的,就是恩寵的出現,驅使著我們。這恩寵以教導,傳統,靈性的友情和啟發的形式從外來到我們內。恩竉也從我們內,激發對更深切體驗的初始渴求,渴求一份更深切的體驗。基督,以聖神之形態在我們內,像是從外在推動著我們,也從內在牽引著我們。
這幫助我們由開始時,更加了解短誦的意義和目的。它不是一支魔術棒可以抺空我們的腦袋,也不是一個按鈕可以把我們轉向天主,而是一個紀律,「以信德作開始,以愛德作完結」,帶領我們走入向神貧。我們不是以唸短誦來擊退分心的思想,而是幫助我們把集中力遠離它們。只要發現我們是有自由意志,可以把集中力放到其他的地方,雖然我們做得很差,但已是一個首次而重大的覺悟。這是一個開始,深化我們的意識,讓我們把分心的思想留在表面,有如海洋表面上的巨浪。雖然我們只是在這旅程的始初階段,我們已學習這最深奧的真理,當我們把我們的宗教傳統和平常的思想放下,我們真正關心的,不是我們的祈禱,而是基督的祈禱。
- 摘錄自文之光神父<<Sharing the Gift>> (分享恩賜)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