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旅程的階段(一)
- WCCM Hong Kong
- 2010年1月28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默禱是從幻像世界突破成純淨光明的現實的一種方式。」(若望.邁恩)
若望.邁恩在這說明所指的幻像的世界,是由我們的思想建立的世界。我們中有許多人,將自己是誰,等同我們自己的想像。你以為你是誰?有關我們對自己的形像,對他人的形像,和對這世界的形像,都是由思想編造出來的:來自我們自己的思想,以及往往我們將其他人的思想,……不假思索地當作自己的思想。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我們毫無疑問的接受那些在我們生活有顯著影响的人的觀點:這些人包括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我們的大家庭,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朋友、我們生活的社會、以及在其中接受的宗教和文化。我們根據別人接受的觀點,塑造我們對現實的觀點,試圖去適應、獲得接受、喜愛及推崇。換句話說,我們被求存的需要所驅動,去採納別人的意見、別人期望的角色和態度。當我們經常這樣做,我們忘記了我們究竟是誰,成為以上所述的調節方面,被其禁錮。
隨着我們長大,我們中有些人有自信去挑戰、並檢視這些思想和觀點。我們覺得有催迫,在所有的調節(condits)方面、面具、角色和功能以下,去找出我們究竟是誰。然而,以若望.邁恩所說的“突跛”,是不容易的。
當我們們開始默禱時,我們被思想所支配的事實,顯然易見。我們意識到若望.邁恩所敍述的「一片混亂、腦袋陷於蹂躝的喧囂,暴露於這麼多的瑣事,造成分心。」而文之光(Lawrence Freeman)則認為「是分心猴子心目中的水平。」
然而,我們發現難以放下我們的思想,因為自成長以來,我們從所接受的教養,相信思想是人從事的最高境界的活動。十七世紀的迪卡爾(Descartes)曾說:「我思故我在。」,並在此過程中,將人的存在與其思維,連接一起。T.S.艾略特(T.S. Eliot)在他的〔四重奏〕(Four Quartets)闡述了這一點,有四個人乘搭地下火車,在一個隧道裡受困,不能前進,感覺他們面對着〔沒有思想的日益增長的恐懼〕。沒有思想就像對我們的生存,構成威脅。難怪當人們面對像默禱等的學科,都感到害怕,因為這類紀律鼓勵人放下思想。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