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耶穌出去,看見一個稅吏,名叫肋未,在稅關那裡坐著,便對他說:「跟隨我罷!」 (路 5:27)
立即地?晚餐後他邀請耶穌到他家嗎?在他和他的會計師商量過之後?究竟人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茅塞頓開,真正聽到那改變生命的呼聲?也許我們會即時,但只是膚淺地聽到,然後,當這呼聲下降到更深層次的意識時,這呼聲會突然爆發並隨之而來是行動。默禱也是如此。一位資深默禱者突然意識到:「哦,我明白了,我不必考慮短誦的含義。事實上,我什麼都不需要想,不是嗎?」
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反映了我們目前的意識水平。而我們不斷地浮動於在這意識水平的不同程度。這塑造了我們的是非感,以及我們對正義的解釋。對於大多數人(但不是所有人)來說,容易看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確超出了任何合理或公正的解釋。昨天,聯合國 193 個成員國中有 5 個支持該行動,35 個棄權。大多數,就像可能一樣,並不意味著正確。但有時很難否認不公正對我們和大多數人的影響,即使他們缺乏力量,也可能是正確的。
除非我們能夠在他人中看到自己,或在自己中看到他人,否則完全的正義不會開花。 沙漠教父母說這才是真正出家隱修的標誌。 這是多年來隨著默禱而成長的果實。 直到那種程度的意識——以他者為中心和憐憫變得不可抗拒——我們對是非的意識,可能是高度主觀的和錯誤的。 然後有一個更深的層次,我們不僅看到自己處於痛苦和虐待中,而且盡可能地把自己放在他們的位置上。 當人們接近耶穌尋求醫治時,他似乎無法抗拒在他心中升起的對請求者的同情力量。 他感到與他們合而為一,而在他們之間流動著一份救贖、合一精神。
沒有平等的正義是公然錯誤的。 這是因為在最深層次的意識中,我們知道我們都是平等的。 正義要求這平等反映在所有情況下,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社會的。 特權者一但相信他們合理地有特權,一份建築在犧牲他人的特權,他們就成為正義和壓迫的代理人。 可悲的是,這些特權者正是司法和軍隊的社會機構的管理者。
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普遍責任。 然而,不偏不倚的天主更明顯地,與被壓迫者和所有暴力受害者,站在一起。
茜蒙.威爾Simone Weil對正義充滿熱情,直言不諱地反對暴力和壓迫,不僅在理智上,而且在生活方式上全心全意。 她的一位批評者也承認,「她有一顆可以跳動全世界的心。」正義需要這種普世性和激情。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