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四旬期反思 - 四旬期第一周星期二
- WCCM Hong Kong
- 2020年3月3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四旬期,最好的理解就是學做我們想做的、真正希望做的。我們真正希望的是什麼?有時很難搞明白。我們常常在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東西時,卻發現這並不是自己所想的。我們讓一種虛假的需求、一種虛無縹緲的慾望給欺騙了。我們可能幾十年都沉迷於這些並非真正希望的東西。也許我們只是害怕放下那些慾望(例如安全,財富,地位,認可等)。
要想知道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所有的慾望,至少在默禱時,經過幾次深呼吸之後。此時我們希望自己什麼都不要想,只是純粹地、完全地專注於那句誦語。外在的四旬期做法也是支持這一點的:因為四旬期並不是要我們為自己的不良行為或虧欠懲罰自己,而是邀請我們努力做自己真正希望做的事、放棄自己真正不希望做的事(或減少其影響)。我們很容易在日常生活的一些小元素中識別出這些來。接下來,我們就應該以誠信公平的態度將這些(真實的)願望付諸實踐。
當我們黑暗的、自我排斥的一面沉迷於一個小小的苦行時,問題就出現了。如果這裡面涉及到了宗教方面的理解,就會出現嚴重的不平衡。這就像有人決定定期去健身房健身時,他或她就會對自己的肌肉大小或體重變得狂躁不安。當我們對四旬期有了正確的態度時,只需要經過認真但很輕鬆的努力,就可以做我們真正希望的(培養好習慣),不做我們不希望的(減少壞習慣)。這不是要償清我們累積的債務,不是要追求完美,也不是要彌補虧欠。
唯物主義文化把精神給誤解了。他們把精神變成了一種商業條件下的生活方式選擇,或者把它放到了強迫完美主義的感染氛圍中並渴望得到認可——他們稱之為成功甚至「幸福」。因此,宗教的假禁慾主義可能就會發生變異,例如演變成當今年輕人中日益增多的自我傷害。在過去,宗教完美主義者會佩戴苦行帶,讓自己流血。現在則有許多人會割傷或燒傷自己。這兩種錯誤行為是極其自欺欺人的,是試圖去感受一些東西,而我們則只會感到麻木或死亡,或者毫無關係。這種行為根植於錯誤的罪與恩典的觀念,與智慧是背道而馳的。
因此,我們為四旬期所做的那些小事對喚醒我們需要恢復的基本價值觀具有很好的影響。例如,平衡的生活對人類的良好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如果沒有禁慾主義,沒有我們為保持本質善良和把區分真實慾望與虛假慾望而付出的適當努力,它就沒法持續。若望·邁恩將默禱稱為「純粹的祈禱」,說基督徒生活中最重要的禁慾就是祈禱。他這些話為現代文明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見解,給那些明白了其含義的人帶來了極大的解脫。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