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0 四旬期反思 - 四旬期第三周星期二

已更新:2020年3月17日











對四旬期的一個錯誤看法是,四旬期(或任何一般的苦修(ascesis))就會聯想到做人要嚴肅一下(至少要假裝)到悲慘的境地。不過,耶穌說當你修鍊自制的紀律時,不要公開,不要使人看到自己的艱苦或虔誠,反而要竭盡全力使自己輕鬆愉快。


我們內心深處,內置有一種內在的罪疚動力。另一個令人不安的因素是,人有一種奇異的感覺,就是任何快樂的時刻都有限額,有如通話計劃,要做艱辛或困難的事情作為代價來增值。或是認為:要幸福就要付出;幸福不是自然;當世界被全球性病毒所破壞,或者有一百萬難民在敘利亞流離失所,或一個朋友正在受苦時,我們就沒有快樂的權利。


到底什麼是幸福快樂?對於宗教人士而言,這會變成有關對神明的想法:他只會按他的條件讓你快樂,比如只有當你以他認可的方式敬拜他時,你才可以快樂。基於一種複雜業力觀念的神,一切都是報酬或是報應,那麼他只淪為一個賞善罰惡的低級神明而已。宗教的訓練和文化概念,往往只會強化這些觀念;而這些觀念卻是在兒童時期已經開始形成,因為我們看到成年人是如何對待我們:好孩子就有禮物,壞孩子則只可回房間睡覺。


默禱具有驚人的力量,可以打破各種自我強化的觀念和強迫性的循環思維。這也會直接適用於我們對神的所有想法和圖像,而往往這些想法和圖像都不僅是知識的,也是強烈情感的。如果你相信神會因你的過錯而懲罰你,你在所做的每件事和所有關係中,都會在情感上受影響。然後,隨著對神觀念的改變,我們對現實的基本看法、以及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也會變化。


在此變化過程的第一階段,宗教人士通常會感到不安。他們感到天主正在消失;或者默禱並不是真正的祈禱;又或者他們最終可能會成為無神論者。有人曾經告訴我,他忠心地默禱,但不相信這確實是教會或是天主認可的一種祈禱形式。因此,開始每個默禱時他會這樣祈禱說:「親愛的天主,雖然我現在要開始默禱,但請相信,我真的不是拜佛的。’


隨著關於天主的舊觀念逐漸消逝,沒有什麼堅固的東西可以取代它們。然而,時間和信德幫助我們意識到,不執著才是神貧【精神貧窮】,「空」是圖滿的空間,而失去才能使人有令人驚訝的重新發現,而這更只是一個循環的開始。我們會找到丟失的東西,但那東西卻因為丟失而改變了。我們與丟失了的東西之間有距離,在這距離中,改變就發生在這東西、或在我們自己身上。有時,我們不得不丟去對天主的信仰,甚至停止相信,然後只是等待:直到我們再次以新的方式才再去相信。在時間的隧道裡,信德加深了,並且更超越了時間。

Comments


© Copyright 2019 by WCCM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For Simplified Chinese content,

please visit our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请到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浏览中文简体内容

默祷2.jpg
bottom of page